張配豪
衡量社區生活是否方便,人們一般會考量小區附近的交通、商超、醫院和學校等是否齊全。現在不少年輕人還會考慮附近有沒有健身房、咖啡館、美食店等。如果從家步行15分鐘就可以到達這些場所,是不是會感覺生活特別美好?由自然資源部組織制定的《社區生活圈規劃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已于今年7月1日起在全國推廣實施,其中重點提及打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也就是以15分鐘步行范圍為空間尺度,配置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各項功能和設施。那么15分鐘社區生活圈如何規劃建設,《指南》在哪些方面作出要求?社區生活圈怎樣圈出美好生活?
傳統“居住區”“居住小區”以人口規模(也就是千人指標)來安排公共服務設施,帶有一定計劃分配特征,強調居住這一單一功能,對不同社區中不同年齡人口的不同需求響應不夠。“社區生活圈”是以人的活動和需求為核心,通過居住、就業、養老、醫療衛生等不同功能的有機組合,在生活圈這一空間范圍內生產生活休閑等基本需求都可以得到滿足,社區生活圈既是體現物質空間的設施圈、環境圈,也是體現感知空間的鄰里圈、社交圈,是規劃設計思路從計劃導向向需求導向的轉變。
2016年,上海發布全國首個《15分鐘社區生活圈規劃導則》;2019年起,上海選取15個試點街道全面推動“社區生活圈行動”。就是說,以家為中心,步行15分鐘的可達范圍內,要建成較為完善的養老、醫療、教育、商業、交通、文體等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形成安全、友好、舒適的社會基本生活服務平臺。按照《導則》,生活圈一般范圍在3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為5萬—10萬人。
“以前這里人也不好進來,現在每天在步道上走上兩圈,再到器材上拉上幾下,勿要太愜意哦。”上海南翔東社區居民王善本最近心里樂開了花,他只要出門5分鐘就能步行到小區新改造好的口袋公園里。和他一樣,小區里8000多名居民正在享受著“15分鐘社區生活圈”帶來的便利生活。
“‘我嘉·鄰里中心開業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想去健身、喝杯咖啡,幾分鐘就走到了。”南翔居民李先生說的這家鄰里中心,坐落在嘉定區南翔鎮寶翔路、芳林路交匯處,占地面積5796平方米,是南翔首個以現代服務理念打造的鄰里中心項目,去年6月正式啟用。

鄰里中心一層主要為居民提供日常服務,設置餐廳、陽光助殘服務平臺、老年人日間照護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等;二層聚焦親子類服務項目,如市民娛樂活動室、兒童主題活動區、健身房、咖啡吧等;三層主要包括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分中心、群團服務站等;地下一層是大型生鮮超市。
隨著城市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對老人的關愛是“15分鐘社區生活圈”的重點。
“小伙子,給我把頭發剪短點。”“好的,大伯,您坐好了。”鄰里中心內不時傳來歡笑聲。推開大門,一間間相鄰的活動室內,你會看到這樣一幅幅景象:老人們坐在棋盤桌邊,兩兩“對決”;另一間閱覽室內,一位老人正在翻閱當天的報紙,一副怡然自得的模樣,而在他旁邊的幾名老人正你一言我一語地熱議著正在播放的劇情。
“通過試點,我們把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和生活服務‘一網優服集中到一個綜合體來,就近服務周邊居民。”南翔鎮黨委書記嚴健明表示,要通過功能設置接地氣,實現空間場所聚人氣、群眾臉上有喜氣的效果。
“我嘉·鄰里中心”是一個縮影。上海的16個區,都根據各自需求建設了各具特色的社區綜合服務品牌,如浦東新區的“家門口”、徐匯區的“鄰里匯”、虹口區的“市民驛站”等。今年以來,上海各區建設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不斷擴大覆蓋面。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王為人介紹:“目前,全市已完成180個項目落地,長寧區新華路街道、普陀區曹楊新村等一批社區整體成效顯著,社區空間環境和服務設施品質得到整體提高,居民共建共治意識和社區凝聚力明顯提升。”
在大城市的中心城區想要打造15分鐘生活圈,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缺少公共空間,如果新建基礎設施,可供騰挪的場地又很有限,想要滿足市民的需求,考驗著管理的智慧和經驗。
上海部分中心城區近幾年通過盤活社區周邊和街面資源來拓展公共空間。比如靜安區彭浦鎮的一個老小區,就通過拓寬內部道路,增加了70多個停車位;而在普陀萬里社區,將原先一個小區的售樓處改成了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并聘請第三方機構入住,為社區老人提供服務。
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副局長李楓介紹,早在2019年11月,自然資源部就啟動了《指南》的前期研究編制工作,“近兩年來,一是總結了北京、廣州、深圳、杭州、西安、武漢、沈陽等地在城鎮社區生活圈規劃方面的創新和實踐探索,充分發揮‘多規合一優勢;二是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廣泛征詢專家、公眾和地方的意見,進行相應修改完善。”
除了基礎設施建設,社區的軟件建設也很重要,比如社區生活圈的文化凝聚力,居民之間的包容和理解也很關鍵。居民是社區治理的主體之一,社區治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居民有組織地參與到社區的公共事務當中,那么怎樣增強居民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城市規劃與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李東泉說:“社區積極分子扮演著關鍵角色。今后社區治理中要善于發現和動員社區積極分子、建立社區各個主體之間以及主體與社區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形成社區治理的長效機制。社區的核心是人,社區發展的根本要義是人的發展,同時也依賴人的參與;社區治理既需要面對人,也需要依靠人。居民參與要強調從量到質的變化,也要重視社區積極分子的作用。”
除了城市,鄉村同樣承載著未來的生活形態,該如何設想鄉村社區生活圈?上海在今年1月份發布了一份“請你構想上海鄉村社區生活圈”的問卷,在這次意見征詢當中,自然生態最受期待。
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郇指出,城市社區和鄉村社區最大的區別在于城市社區的政府起了更重要的主導作用。“鄉村社區目前老人和小孩居多,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比城市社區差,調動起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建設的積極性,對鄉村社區規劃十分重要,這也是做鄉村治理與鄉村振興工作的必要性所在。”
《指南》提出,城鎮社區生活圈可構建“15分鐘、5—10分鐘”兩個層級,鄉村社區生活圈可構建“鄉集鎮—村/組”兩個層級。同時,《指南》還針對提供的服務類型進行了分類,并提出社區生活圈必須“因地制宜”“因需制宜”。李楓表示,相信我們一定會探索出符合中國實際的方法,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以人為本”的城鄉發展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中國實踐和中國方案,“各地可立足實際,統籌經濟能力和資源條件,結合居民需求,評估主要影響因素,細化《指南》的技術規定,使社區‘圈出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