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日前,民政部、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家庭養老床位”首次被納入五年發展規劃中。居家養老意味著,老人住在家里,忙于工作的子女未必能全天候照料。現實中,“家庭養老床位”應該怎樣運行?如何讓更多老年人養老不離家?
“家里有四位老人,還有上學的孩子,我們兩口子都是獨生子女,說實話壓力真是挺大的。”正在為父母尋找養老服務機構的北京市民王彬表示,父母前一段時間和他商量,用老兩口的退休金找家合適的養老機構,這樣子也算是“雙解綁”。但在尋找的過程中,王彬發現自家周邊公辦的養老機構數量有限,而一些民營養老機構價格相對較貴,王彬想為父母找一家性價比較高的養老機構。“其實父母還是想在家里養老的,但是自從父親患病癱瘓后,母親每天照顧他很辛苦,我想讓父親得到專業的照護,同時也能讓母親輕松些。”
事實上,像王彬這種情況的家庭并不在少數。家住北京市海淀區育新花園的劉先生也面臨兩難抉擇。劉先生的孩子剛剛一歲多,夫妻二人工作都很忙。前兩年,年近70歲的父親做了心臟手術,還身患多種慢性疾病,劉先生的母親一直悉心照顧著老伴。起初,劉先生只需找一位保姆照顧孩子即可。然而去年母親突發腦梗,手術后在家中進行康復。面對病倒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劉先生不得不又請了一位保姆,專門照顧父母。劉先生聘用兩位保姆的費用,每月近1.5萬元。家中老小都需要照顧,劉先生的壓力非常大。

老人不想離家,家庭照護負擔過重……“家庭養老床位”剛好可以適用王彬和劉先生這樣的家庭。每個病床還會配送一只一鍵式呼叫手表,不僅能隨時呼叫社區工作人員,手表還能實時監測自己的健康狀況。老人們戴的手表和社區工作人員的手機連著,可以為老人提供“私人定制”服務。一鍵式的呼叫手表只是社區養老模式的一種,還有針對失能老人的家庭特護病床,這些產品通過和后臺數據傳輸,社區就可以掌握老人的生活健康狀況,更好地實現居家養老。
提供養老家庭照護床位服務后,服務機構面臨什么樣的問題?某養老家庭照護床位試點項目運營公司負責人表示,如果沒有政府補貼,養老家庭照護床位的建設不可能順利進行。
以北京市西城區為例,根據《西城區家庭養老照護床位運營管理暫行辦法》,床位補貼包括基礎設施補貼、基礎服務補貼和困境家庭老年人服務對象專業服務補貼。基礎設施補貼對象為簽約養老家庭照護床位的重度失能或重度殘疾老年人,每人一次性限額3000元;基礎服務補貼對象為重度失能或重度殘疾服務對象,每人每月600元,其他服務對象每人每月100元;對于低保、低收入、計生特扶家庭的重度失能老人,則參照入住養老機構補助給予一定的專業服務補貼。這三項補貼均不發放給個人,而是由服務機構根據實際服務情況進行結算。此外,西城區還出臺《西城區家庭養老照護床位管理規范》等文件,統一服務協議、統一服務平臺、統一服務指導價格、統一服務標準、統一服務監管,保障養老家庭照護床位服務質量。
目前,北京、江蘇、浙江、廣東、四川等省市已經率先發展“家庭養老床位”。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副司長李邦華表示:“家庭養老床位將成為居家養老服務的一種重要形式,成為促進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的重要途徑。民政部和財政部推進的‘十四五期間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提升行動,就是把家庭養老作為重點來做。相關產業機構都知道這應該是將來發展的方向。”
如何進一步提升家庭養老能力?中鐵康養產業投資運營(云南)有限公司總經理楊彬認為,一是建新,一是改舊。“建新是建融合式的養老社區,解決55歲到80歲、90歲群體的一站式生活。在大城市周邊建一批這樣的項目,輻射整個城市。改舊,是把舊小區重新賦能。”在實踐過程中,楊彬呼吁,一是把土地成本及金融成本降下來,二是在老舊小區改造方面,從政策層面引導舊改資金進入適老化、智慧社區、健康社區領域。
在推動養老家庭照護床位工作初期,很多老年人由于不了解養老家庭照護床位試點工作,對養老機構能夠提供服務的真實性產生質疑和顧慮。不少居民擔心送上門的服務,會不會被套取隱私、做推銷?
對此,楊彬說:“目前大部分群體不了解養老形式與相關政策,政府應做好宣傳以及觀念引導工作,信任度會比企業宣傳效果更好。針對符合政策要求又有顧慮的老年人,最好能采取上門走訪的形式,由工作人員細致耐心地為老人們解讀政策,幫助他們了解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可以帶來哪些便利和實惠,能幫助解決哪些困難。”
把養老院“搬”回家,本質上是通過社區機構將專業化服務延伸到居家場景中,從而真正形成“居家-社區-機構”三層服務體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認為,該養老模式還存在以下挑戰:“對服務團隊要求高,專業人才緊缺,目前養老行業招人難、留人難,行業又屬于高風險。另外,社區居家業務單點服務很難大面積覆蓋,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對企業的連鎖化、規模化有一定的要求,分散式管理不易于把控。”
前不久,在民政事業改革發展情況發布會上,民政部副部長高曉兵指出,家庭養老床位不能盲目發展,需要有相應的支撐。下一步要制定家庭養老床位規范標準,納入養老服務監管范圍,還要布局養老服務機構作為支撐點,并出臺政策來支持家庭養老床位建設,這樣才能夠有效服務家庭養老。
“規范‘家床項目的承接主體與要求,規范建床的標準,不是所有的上門服務都叫‘家床,也不是任何企業都能承接。要制定清晰的指導服務標準與內容,有服務質量的監管和要求。同時要考慮企業的經營困難,給予合理的補貼與相關政策支持。”中國老齡協會副會長吳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