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田萌,石少華
(核工業西南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成都 610052)
大型水庫往往修建于江河之上,高山峽谷之間,具有防洪、供水、發電之功能,其建設會淹沒沿線道路,因此,既有道路復建工作為水庫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1]。庫區橋梁一般具備山區橋梁建設的典型特點,如山高、谷深、坡陡、彎急、地質條件差、地震影響大、不良地質類型多(包括滑坡、泥石流、巖溶)等,此外,還具有水位落差大、庫岸再造頻繁、通航及景觀需求高等特點[2]。橋梁設計需要統籌考慮,遵循“安全、適應、耐久、環保、經濟、美觀”的基本方針。
土溪口水庫是一座正在實施的以防洪為主,兼顧發電等綜合利用功能的水庫。水庫蓄水后,省道S201 百寸沱至豬牙巴隧洞段將被淹沒,淹沒長度約為22.214 km,為保證原省道路網的使用功能,線位在原線位走廊高度上升0~135 m 進行布線,新建橋梁5 807.56 m/32 座,隧道8 631 m/10 座,橋隧合計14.438 km。
項目區位于四川盆地東北部大巴山及其南麓,山高谷深,地形起伏大,總體地勢北東高、南西低,山脈方向與構造線方向基本一致。公路沿線緩坡、陡坡、陡崖、山脊、沖溝等微地貌形態均有發育,同時,溶隙、溶洞等巖溶地貌亦廣泛發育,公路沿線植被發育,橋梁不良地質主要有不穩定斜坡、礦渣松散堆積體等。工程區為Ⅱ類場地,對應的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對應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項目穿過百里峽自然保護區試驗區,橋梁景觀要求較高。由于項目建設條件特別困難,后期改建難度大,結合未來的發展和建設難度,最終確定本項目采用二級公路,設計速度40 km/h,橋梁寬度9 m。
1)橋梁設計應滿足安全、耐久、適用、環保、經濟和美觀等原則。既要考慮到路線的順接和線形指標,又要充分考慮水文、地質、地形、材料來源、材料運輸、周圍環境等條件。
2)對路線走向、線形指標有較大影響的特大橋、大橋,應路、橋方案一起比選。大橋橋位在服從路線走向的前提下,作為路線的控制點,進行路橋綜合考慮。中小橋、涵洞位置服從路線布設要求[3]。
3)橋涵總體設計應滿足河流、沖溝正常行洪要求。橋梁長度盡量不壓縮現有河床斷面,不改變現有河流特性。
4)跨越沖溝時,根據溝底縱坡、填土高度及工程地質等綜合分析,當填土高度太大、溝底地質條件較差、由于溝底縱坡較大、路基邊坡放坡占地較大或設置擋墻有困難時采用橋梁跨越。
5)橋型結構盡可能標準化,以方便施工、縮短工期。橋梁方案的選擇應充分考慮施工現場、施工工藝及工期,避免設計與施工脫節。
6)設置橋梁時,墩臺應考慮躲避溶洞,充分考慮庫岸再造影響,必要時應對水位變動區設置墩臺的陡坡進行支護。
7)由于庫區蓄水淹沒的人行索橋,橋梁方案應考慮當地文化元素,為庫區旅游開發增添特色。
橋梁上部結構主要采用中小跨徑的裝配式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小半徑處預制梁無法實現時,采用鋼筋混凝土現澆結構。當墩高超過70 m,宜采用大跨度連續剛構方案[4]。
橋墩根據不同墩高采用柱式墩或矩形墩,樁基礎。預制梁一般優先采用圓柱墩,當墩高超過35 m 時,采用矩形墩。橋臺一般采用U 形臺,擴大基礎。橋臺后填土高度根據不同的地基土情況一般控制在6~10 m。
根據橋址處的地形特點,結合施工階段的實際吊裝能力、施工預制場地、運輸條件、經濟性和地區經驗等因素綜合考慮,常規跨橋梁采用預制預應力(后張)先簡支后橋面連續T梁。根據不同墩高范圍,選擇采用25 m、30 m、40 mT 梁;橋梁標準寬9 m,4 片梁,預制中梁寬1.7 m,預制邊梁寬1.9 m,濕接縫寬0.6 m。上部結構配跨根據現場實際地形,在不減少過水斷面的情況下,避免溝底設墩,盡量使最高墩等高,結構受力趨于合理。在部分V 形狹窄沖溝,為避免在溝底設墩或單跨跨徑過大,根據條件設置空腹式拱橋跨越。
橋梁下部結構的形式應結合地形、地質、施工工藝、施工工期、造價、結構安全可靠等因素綜合確定。根據橋臺處具體地形情況,選用U 形橋臺或樁帽式橋臺。柱式墩既能減輕墩身重量,節約圬工材料,又比較美觀,施工方便,因此,原則上盡量采用柱式墩;而當墩高較高時,空心墩充分發揮了材料強度的作用,以節約材料,減輕橋墩自重,降低了對地基的強度要求。圓柱墩和空心墩均具有外形整潔美觀、與地形適應性強、施工工藝簡單、滑模施工便捷、與樁基礎銜接好的優點。
橋臺地勢平坦、持力層深度較淺處,采用擴大基礎,土層覆蓋較厚時,采用樁基礎。橋臺位于較陡的山坡上時,還應考慮山坡連同基礎一起的穩定性,擴大基礎前緣至坡面之間必須預留適當的安全距離,以確保坡面穩定。
由于水庫蓄水水位高、沖刷深、汛期流速快等特點,從基礎安全性方面考慮,橋墩均應采用樁基礎。在橫向地面線高差較大處,為減少開挖,適應地質變化,橫向樁底可不等高;設置樁頂系梁時,為保證系梁底不完全懸空,部分樁基外露。
對于墩身高度小于35 m 的橋梁,橋墩采用圓柱式墩;對于墩身高度大于35 m 橋梁,采用空心墩,下部結構尺寸詳見表1。

表1 橋梁下部結構尺寸詳表 m
墩高大于10 m 時,設置柱系梁,設置原則:墩高超過15 m時設置1 道中系梁,距蓋梁底約8 m;墩高超過25 m 時,設置2 道中系梁,間距約為8 m。
橋墩基礎一般采用樁基礎,均為嵌巖樁滿足承載能力要求,確保橋梁安全;樁徑按照橋梁跨徑和墩高不同,分別采用1.3 m、1.5 m、1.8 m、2.0 m[5]。
K19+235~終點段,路線沿前河左岸前行,由于庫水位長期反復漲落,在基巖裂隙中的水壓力作用下,可能造成巖質岸坡崩塌危害,同時,該段公路右側既有S201 省道公路多為半挖半填路基,在庫區蓄水后,該段路基可能失穩,對新建公路造成危害。由于本段位于庫尾,設計標高距離河床底部高度基本在30 m,K19+086~K21+663 段設置特大橋,橋長2 561 m,上部采用25 m、30 mT 梁;下部采用雙圓柱橋墩。
橋梁位于前河左岸斜坡上,與既有省道S201 線直線距離88 m,跨越水流形成的沖溝。因考慮到橋位不易到達,且無預制場地,橋梁采用1-45 m 上承式鋼筋混凝土空腹式板拱,一跨跨越沖溝,拱臺采用擴大基礎,置于中風化巖層。
橋面板采用6.5 m 跨鋼筋混凝土預制空心板,中板寬1.19 m,邊板寬1.49 m,板厚0.45 m,挖孔尺寸為φ22 cm。橋梁平面位于曲線上,設計采用拱圈正置,拱上建筑橫向調整以適應曲線變化。如圖1 所示。

圖1 羊古洞大橋橋型布置立面(單位:cm)
本項目還建人行懸索橋共5 座,最大跨徑276 m,上部采用單跨簡支工字鋼梁,矢跨比為1/12,橋面寬凈2.5 m,滿足當地群眾通行需求;橋下凈高12 m,滿足庫區觀光游船通行;橋塔采用群樁基礎,嵌入中風化粉砂巖;錨碇采用巖錨;為增強橋梁抗風性能設置了抗風索。如圖2 所示。

圖2 立石門人行橋橋型布置立面(單位:cm)
庫區復建公路的橋梁設計,除了要遵守山區橋梁布置的基本原則,還要考慮到水位變動、庫岸再造對結構物的影響,同時,應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優化典型上、下部結構選擇。一般情況下,上部宜選用預制裝配式結構。對于墩高小于35 m 的情況,下部圓柱墩具有較好的適應性;當墩高大于70 m 時,應考慮連續剛構作為比選;其余墩高可考慮采用空心薄壁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