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葫蘆島軍民融合產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劉樹來"/>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本刊記者 牛澤群

劉樹來,男,滿族,1969年5月出生,199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8月參加工作,2016年10月至2020年5月任葫蘆島市綏中縣加碑巖鄉黨委書記,現任葫蘆島軍民融合產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先后獲得“遼寧省一等功公務員”“葫蘆島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優秀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今年6月,初見已經履新葫蘆島軍民融合產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的劉樹來,第一印象就是他的膚色很黑。
劉樹來笑了:“在加碑巖鄉工作那幾年,整天進村入戶,曬黑了。”
“黑”了自己,“美”了鄉村。在他擔任葫蘆島市綏中縣加碑巖鄉黨委書記期間,這個全縣最偏遠的鄉8個省級貧困村全部脫貧,1088戶280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銷號,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不足3000元提高到7380元,加碑巖鄉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劉樹來,真不愧是脫貧攻堅路上的“領頭雁”。
劉樹來擔任加碑巖鄉黨委書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造“遼西第一個黨支部”紅色基地。加碑巖鄉是革命老區,遼西第一個農村黨支部就成立于加碑巖鄉黃木杖子村秋嶺組的一個山洞里。
之所以要舉全鄉之力建設紅色基地,劉樹來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來,利用紅色歷史文化資源,可以有效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激勵各黨支部爭當戰斗堡壘、廣大黨員爭做先鋒模范;二來,可以帶動全鄉旅游產業的發展,興旺一個產業,富裕一方百姓。
此后的幾個月,海拔400米、地處大山深處的黃木杖子村秋嶺組迎來了一撥又一撥鄉里的干部。胸前掛著照相機、手里拿著記事本的干部,到處找上歲數的村民打聽、收集當年的革命故事;手提肩扛稀奇古怪器材的干部,這里量量、那里照照;還有滿面春風的干部,笑呵呵地走東家串西家,說是要幫著改造房屋,建什么“農家樂”……往日靠種植玉米和外出務工為生的村民,多少有點“蒙”。
“不行,你別把我家房子給禍害了!”有村民把頭搖成撥浪鼓。
面對村民的不解,劉樹來親自上陣,多次到村民家中苦口婆心地講解自己的工作思路:“有了旅游資源就不怕沒有游客,村民有愿意搞餐飲住宿的,鄉里掏錢幫你裝修,以后掙了錢都是你自家的……”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劉樹來一邊做群眾的思想工作,一邊四處奔走,多方籌資3000多萬元,組織進行施工。筑路基、擴路面,往日僅3.5米寬、錯車都費勁的水泥路變成了6.5米寬的柏油路;修復山洞、建設展館、修建紅色廣場,“遼西第一黨支部”紅色基地正式建成。
與此同時,經過耐心細致的思想工作,由鄉政府投資,有11戶村民將自己的家改建翻修,為游客提供餐飲住宿等服務。2017年6月26日,紅色基地對外開放。一撥又一撥參觀者涌進這個偏僻的小山村,11家“農家樂”家家爆滿,經營戶數錢數到手軟……
“村看村,戶看戶”,更多的村民自發按照鄉里要求改建翻修房屋,也跟著做起了旅游生意。如今的黃木杖子村,已經從往日全鄉最窮一躍成為全鄉排名靠前的富裕村屯,在外打工的青壯年都回到家中從事旅游產業,家家戶戶的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
鄉親們好日子的背后,是劉樹來帶領鄉村干部付出的辛勤汗水。在幾個月的緊張施工中,劉樹來兩次住院:一次是由于過度勞累患了眼病,手術后的第三天,他眼睛上的紗布還沒拆,就戴著墨鏡來到工程現場指揮施工;另一次是在現場腳下打滑,左膝蓋半月板損傷,大夫建議他臥床靜養至少1個月,但他僅躺了1個多星期就拆開夾板下地了。到現在,他如果走路多了,還會感到疼痛。
每當劉樹來來到秋嶺組,熱情淳樸的村民都會拿出水果山貨往他手里塞。他們說:“要是沒有劉書記,做夢也想不到能過上這樣的好日子呀!”
只有牢記宗旨,事事為了群眾、時時想著群眾,黨群、干群關系才會和諧,我們的事業才會興旺發達。
——劉樹來
擔任加碑巖鄉黨委書記期間,如何讓村民、村莊增收致富,一直是劉樹來放在第一位考慮的問題。而這段時間,也正是黨和國家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關鍵期。
針對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樹來帶領鄉黨委用活用足各項政策,精準落實脫貧措施。全鄉先后改造危房285戶,建設安全飲水蓄水池16個、水井45眼,先后改造縣鄉級公路35公里,修建村級路139公里,徹底解決了貧困人口住房、飲水和出行難題。
經過多地考察和廣泛討論,劉樹來在黃土梁子村試點發展香菇大棚種植產業。和在秋嶺組發展旅游業一樣,村民們也對大棚種植充滿疑慮。
村民不敢干,那就讓村里帶頭干。在劉樹來的組織下,黃土梁子村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方式,建起5棟大棚,由村里管理,吸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此務工。為了確保試點成功,那段時間,劉樹來三天兩頭到黃土梁子村大棚里查看督導,用他的話說就是“盯著干、逼著干、督促著干”。年底一算賬,村里增加了10多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獲得了務工收入,實現了雙贏。第二年,全鄉近一半村莊搞起了大棚種植,打造出年產值近1000萬元的香菇產業園區。
“車頭帶得好,火車飛快跑。”如今,全鄉11個村都有自己的集體經濟項目,黃木杖子村成立了“賀家福”木耳專業合作社,窩嶺村成立了百草源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王臺村成立了占地80畝、總投資額432萬元的富國木耳專業合作社,上房子村成立了紹坡黑豬養殖專業合作社……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均超過10萬元,最多的已達到30萬元。其中,加碑巖鄉與沙河鎮優勢互補,采取“飛地”形式建設櫻桃大棚的做法,被央視《新聞聯播》報道,曾經偏僻貧窮的加碑巖鄉有史以來第一次上了中央電視新聞。
村民老闞常年在外面承包工程。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劉樹來廣泛發動關系,幫老闞找齊了注冊工程公司需要的專業人士,老闞的公司正式在鄉里注冊成立。擁有相關資質后,老闞的事業更加興旺,鄉政府增加了稅收,村民也多了務工渠道。
近年來,加碑巖鄉針對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設立保潔員、鄉村道路維護員、護林防火員等公益崗位553個,讓建檔立卡貧困戶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加碑巖,因古時百姓將刻有朝廷命令的石碑放在刻著村規民約的大石頭(當地話為“巖頭”)上而得名。劉樹來用辛勤的汗水和扎實的成績,也在百姓心中立起了一塊碑,那塊碑上寫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