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秋菊
(廣西八步區畜牧飼料與草地監理站 542899)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消化道傳染病。OIE 將其列為B 類動物疫病。需要養殖相關人員給予足夠重視,減少對生豬養殖業的危害。
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屬于冠狀病毒科冠狀病毒屬。該病毒在豬的全身上下各個器官中都有分布,如體液、排泄物及腸道組織中,在豬患病后,該病毒在十二指腸、空腸等部位的含量最高。豬傳染性胃腸炎只有一種血清型,其與助學凝性腦髓炎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犬冠狀病毒等存在一定的關聯。在臨床上通常認為犬或貓是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攜帶者與傳播者。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是一種只對豬產生危害的疾病,病毒及攜帶該病毒的豬是該疾病的主要傳染源,病毒的傳播途徑主要有消化道、呼吸道等。對于一些原本沒有發生過該疫病的生豬養殖區來說,之所以會出現該疾病往往是因為在引進種豬時,無意間將帶毒豬引進到養殖場,或者是由于人或犬、貓等攜帶病原,然后將病毒傳播給生豬。該疾病具有傳播迅速的特點,如在新疫區發病后,只要有一頭生豬染病,會迅速傳播給其他健康的生豬,其通常表現為一窩仔豬全部發病,哺乳母豬及種豬則長期良性經過,病豬在通過專業治療手段恢復健康后,會對該病毒產生一定的免疫力,再次發病概率比較低。而在已經出現過該疾病的地區,比較容易發病的是斷奶仔豬,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仔豬在剛剛斷奶后喪失了抗體補充來源,免疫力相對比較低,容易被病毒侵襲。豬傳染性胃腸炎屬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的疾病,其高發期在冬春季。此外,豬傳染性胃腸炎的發生,通常也與飼養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關系,如豬場飼養密度大,豬舍溫度控制不佳、通風不理想,衛生狀況差等都可能降低生豬免疫力和抵抗力,這樣在該疾病的高發期,生豬患病概率也將大幅度增加[1]。
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的潛伏周期通常比較短,呈現出發病急、發病突然的特點,豬在感染病毒后一般會在12h 內表現出典型的臨床癥狀。養殖場內最先發病的往往是抵抗力比較弱的仔豬,生豬發病后主要表現為突然嘔吐,隨之而來的是水樣腹瀉,其糞便顏色以黃色、黃白色或灰白色居多,氣味腥臭,仔豬糞便往往夾雜有許多沒有消化的凝乳塊。生豬發病后,由于持續性腹瀉,身體逐漸消瘦,呈現出明顯的脫水癥狀,而且其飲水欲望明顯增加。對于抵抗力和免疫力比較差的哺乳仔豬來說,其在患病后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救治,會在較短時間內死亡,而2~3 周齡的仔豬發病后死亡率略低,會在感染病毒后的2d 發病,其也會出現水樣腹瀉,腹瀉物通常呈噴射狀,糞便以灰色和灰黑色為主,極個別斷奶仔豬還會出現嘔吐癥狀,腹瀉癥狀持續5~8d 后會停止,病豬死亡率雖然比較低,但其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部分仔豬甚至會因此變成僵豬。如果發病的為哺乳母豬,其臨床癥狀表現會呈現出不同特點,部分哺乳母豬可能會停止進食,極個別母豬會出現嘔吐、腹瀉,基本上大部分母豬在發病1 周內可自愈,無特殊情況下無死亡現象。
解剖死亡病豬發現,病豬機體脫水嚴重,皮下脂肪消失,同時,病豬的后軀肢體存在嚴重的糞便污染情況。在解剖病死仔豬時發現,其胃部存在許多沒有被消化的凝乳塊,胃底黏膜有明顯的潮紅充血現象,小腸管擴張比較明顯,腸道內基本以黃綠色或灰白色液體狀內容物為主,此外還有泡沫和沒有被消化的凝乳塊。小腸壁比較薄、缺乏彈性,腸黏膜呈現透明狀,腸系膜淋巴結腫大。
臨床上,針對豬傳染性胃腸炎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等,基本可以初步對生豬病情做出簡單判斷,但如果想要確診,還需要借助專業技術,通過實驗室診斷進行判別。診斷時可以采集病死豬腸道組織,使用低倍顯微鏡進行觀察,如果發現組織的空腸絨毛變短、彎曲和脫落,則可以合理懷疑豬患有傳染性胃腸炎。同時,還可以將采集到的病死豬腸道組織制作成冷凍切片,然后風干,使用丙酮固定,使用豬傳染性腸胃炎、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熒光抗體分別對腸道組織進行染色、水洗、鏡檢,發現豬傳染胃腸炎染色的切片出現綠色熒光病變,但其他兩種抗體沒有出現這種病變,由此可以判定豬患有傳染性胃腸炎[2]。
針對已經感染胃腸炎的病豬可以嘗試中西藥結合的治療方法,其效果更加明顯,副作用小,治療成本相對較低。一般生豬確診后,為了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需要立即讓病豬口服補鹽液,補鹽液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碳酸氫鈉、氯化鉀、葡萄糖等,服用補鹽液既能起到殺滅病毒的作用,還可以及時給病豬補充水分。同時還可以給病豬肌肉注射硫酸慶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劑量需要結合病豬體重合理配比,以防止病豬出現繼發感染癥狀。針對已經嚴重脫水的病豬,可以嘗試選用10%的葡萄糖注射液200ml,5%的葡萄糖生理鹽水注射液500ml,VB1注射液,然后混合靜脈注射,每天注射1 次,連續注射5d,觀察病豬的病情變化情況[3]。在應用中藥時可以嘗試選用適量黃檗兌水煎煮,然后通過肛門灌注到病豬體內,每天早晚實施1次,此外,還可以給哺乳仔豬肌肉注射藿香正氣水、鹽酸山莨菪堿等藥物,藥物注射時根據病豬的體重合理控制劑量。在運用上述治療手段治療7d 后,病豬的各種不良癥狀基本消失。但與此同時也需要密切關注哺乳仔豬的生長情況,因為其抵抗力低,如果發現仔豬生長速度緩慢或基本停止生長,則說明其可能是僵豬,要及時淘汰。
除了要及時救治已患病的豬,生豬日常養殖期間也需要做好疾病預防工作。養殖場要加強管理,引進種豬時要全面了解引進地各類疾病發生情況,嚴禁將疫區生豬引入到養殖場,對于引進的種豬必須要做好各項消毒工作,落實好流行性病學調查。同時,在養殖時要合理控制養殖密度,做好環境管理工作,定期對豬場進行消毒清掃,合理控制豬場溫濕度,在疾病高發期進一步加強管理。
總之,豬傳染性腸胃炎是由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發的疾病,其傳染性高、傳播速度快,對仔豬的危害最大,仔豬患病后致死率高,該疾病的出現嚴重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因此,在日常養殖過程中,必須要做好該疾病的防治工作,降低病豬死亡率,提升養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