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順
摘要:目的:研究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取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72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對照組采用股骨近端鎖定鋼板固定術治療法;研究組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法。分析兩組的術后髖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和治療效果滿意率。結果:研究組治療優良率、并發癥發生率、術后肌力恢復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而言,行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能改善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可促進肌力盡早恢復。
關鍵詞: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半髖關節置換術;髖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R2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044-01
在髖部骨折中,股骨轉子間骨折是最常見的類型,該病好發人群為80歲以上老年人,主要是低能量損傷造成,很多是在跌倒后發生。該病目前在骨科中十分常見,是骨科面臨的最大挑戰。雖然這類骨折發生部位血液供應十分豐富,骨折愈合速度更快,然而,因很多老年人存在合并癥,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若患者治療方案不當,導致患者恢復速度減慢,極易導致諸多并發癥的發生[1~2]。對此類骨折,應盡早展開手術治療。半髖關節置換在骨科中應用較多,為探討這一療法對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本研究選取36例患者,以分組研究方式,探索治療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72例,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6例。對照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71.14~87.64歲,平均(79.37±1.45)歲;病程0.24~6.81天,平均(2.38±1.02)天;研究組男20例,女16例。年齡均為71.26~87.25歲,平均(79.28±1.13)歲;病程0.25~6.44天平均(2.41±1.12)天;兩組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股骨近端鎖定鋼板固定術治療法:對患者采取全身麻醉或腰麻,對所暴露的骨折進行復位、固定。采用髖關節外側切口,轉子下小切口,復位骨折,安放股骨近端鎖定鋼板,注意近端3根鎖釘的安放次序、螺釘長度、方向和最大偏移范圍,確保3枚螺釘位于股骨頸內,發揮螺釘和鋼板的鎖扣作用。骨折遠端常規固定,逐層縫合切口。
研究組采用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法:在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或腰麻,使患者選擇側臥位,以其髖關節后外側作為切口,在確保患者軟組織不受損傷的前提下,小心查探患者的髖關節的骨折部位。對骨折部位做復位處理,隨后進行擴髓處理。選取大小適宜的人工半髖關節進行安裝,將患者的髖關節調整至適當的角度位置,并用骨水泥或生物型將其固定,隨后縫合切口,留置引流管。
兩組患者術后2天內,均采用抗菌治療法。
1.3 觀察指標
(1)術后髖關節功能評分(Harris),包括活動度、步態、疼痛程度、畸形、功能活動5項,滿分100分。分優(91~100)分、良(81~90)分、中(71~80)分、差(≤70)分。優良率=(優+良)/例數×100%。(2)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包括感染、壓瘡、內置物移位。(3)肌力評分比較。分為肌肉無收縮(0級);肌肉有收縮,但不能水平橫向移動肢體(1級);若肌肉可以收縮,且可橫向移動,但無法從床面抬離后移動,則判定為2級;肌肉有收縮,也能臺歷床面移動,但不能抵抗阻力(3級);肢體可對抗一定的阻力,但不完全正常(4級);肌力完全正常(5級)。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數據,計量資料()、計數資料行t檢驗、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Harris評分
對比兩組的Harris評分,得知研究組的優良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 術后肌力評分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的肌力評分,得知研究組的肌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
3 討論
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多為低能量的損傷造成,常因髖部的著地受力導致。癥狀為:髖部的疼痛、腫脹、畸形及其活動受限。若不行手術治療,則會引發壓瘡、肺部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及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并發癥,甚至造成患者無法行走,只能臥床休息。嚴重時,會危及患者生命。[3]。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一般建議采取手術治療。手術復位內固定的療法,有利于防止骨頭畸形錯位愈合,減少患者長期臥床引發的并發癥。目前股骨轉子間骨折治療選擇方法較多,對于患者已有嚴重骨質疏松或伴明顯骨關節炎的不穩定型股骨轉子間骨折,是否考慮行髖關節置換術,目前仍存在爭議[4]。
半髖關節置換術是采用人工髖骨關節假體替換患者病變的髖關節,從而使得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恢復正常,其目的是為了減輕髖關節疼痛,改善髖關節的運動功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隨著如今醫學科技的飛速發展,半髖關節置換手術已相對成熟。但并不意味所有人均可接受該手術療法。本研究深入探討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臨床效果,分組對照探討得知:運用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并在術中使用骨水泥固定,可充分發揮機械型固定的優良作用,可有效組織阻止假體移位,有效解決股骨頭壞死導致的髖關節疼痛、功能障礙、跛行等癥狀,。本研究發現:研究組的治療優良率高達83.3%,遠高于對照組的38.8%,由此可得,研究組采用的半髖關節置換術的療法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手術方案切實有效,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疼痛狀況,促使患者的髖關節功能得到正常恢復,從而有效提高了治療效果。且本研究中,研究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顯著低于觀察組,研究組患者在術后第2天即可早期下地負重行走。降低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而引發的諸如:壓瘡、呼吸系統、肺部系統、泌尿系統等的感染、以及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的并發癥。提高手術的治療效果和安全性。目前,半髖關節置換術已較為成熟,又因其手術操作較為簡單,不會有較大創傷,手術效果優良,術中不需輸血,亦不會出現過多并發癥,患者的各項功能可在短時間內得以恢復。
本研究還表明研究組的術后肌力恢復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縮短病程,促使患者早日投入到正常的生活中,提高了患者的生活幸福指數。另有研究[5]表明:采用半髖關節置換手術療法治療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患者,能明顯改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此結論與本研究相一致。這些數據均可得出:半髖關節置換在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中的應用可有效控制病情,加速患者骨折愈合,對患者的預后恢復有重要效用。
綜上所述,對老年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行半髖關節置換可以預防并發癥,對髖關節功能恢復有促進作用,有助于患者盡早康復。在后期的研究中,可以延長隨訪時間,了解這一手術對患者遠期恢復效果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劉春, 汪洋,彭家全,等.半髖關節置換治療老年不穩定性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應用及療效評估[J].醫藥前沿,2018,8(007):152.
[2]薛衛平,孟慶鑫,王軍,等.生物型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52例高齡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效果分析[J].中國傷殘醫學,2018,026(020):18-20.
[3]楊利斌,楊林,王善坤,等.內固定與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股骨轉子間骨折術后死亡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0,40(7):1457-1460.
[4]于金華.加長柄半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高齡骨質疏松不穩定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的效果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014):64-64.
[5]侯建思.半髖關節置換與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內釘治療不穩定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療效比較[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02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