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立文
摘要:目的:評價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術對院前急救中心的重要作用。方法:選擇2020年9月~2021年4月期間院前急救中心救治的100例心臟驟停患者,以便利抽樣法分組,對照組50例,研究組50例。對照組行標準心肺復蘇治療,研究組行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治療。組間對比自主呼吸恢復率、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搶救成功率、1個月后的Rankin評分。結果:研究組的自主呼吸恢復率和搶救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1個月后的Rankin評分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對比有差異(P<0.05)。結論:院前急救中心應用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術可以提高急救效果和急救效率,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腹部提壓;心肺復蘇;院前急救中心;臨床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046-01
心跳驟停是常見的危急病癥,患者多同時伴有呼吸驟停等情況,若治療不及時輕則致殘,重則死亡。心肺復蘇是臨床治療心臟驟停的主要方法,常規心肺復蘇方式是徒手為患者進行胸外按壓,以維持機體循環,促進其心跳與呼吸的恢復[1]。但是,徒手按壓容易因為施救者體力不足等原因而中斷,且按壓過程中容易出現力度與幅度的變化,進而影響到急救效果。相比之下,利用機械進行腹部提壓式心肺復蘇可以有效解決以上問題,切實提高急救成功率。本文選擇2020年9月~2021年4月期間院前急救中心救治的100例心臟驟?;颊?,試評價腹部提壓心肺復蘇的應用效果。
1 方法及資料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20年9月~2021年4月期間院前急救中心救治的100例心臟驟?;颊撸员憷闃臃ǚ纸M,對照組50例,研究組50例。研究組:男24例,女26例;年齡28歲~84歲,平均(56.34±12.15)歲。對照組:男27例,女23例;年齡29歲~83歲,平均(56.23±12.29)歲。將年齡、性別納入組間對比,P>0.05,兩組之間可采取統計學對比。
1.2 方法
對照組行標準心肺復蘇治療:按照AHA心肺復蘇指南,徒手為患者開展胸外按壓。具體流程為:為患者保持平臥體位,恢復氣道通暢。取患者胸骨中下1/3處,醫護人員手掌與該處緊貼,雙手交叉重疊,雙臂保持伸直,左手五指翹起,借助上身力量給予連續按壓,按壓頻率為每分鐘100~120次,按壓深度為胸骨下凹5~6cm。期間適時嘴對嘴給予患者人工呼吸,與胸外按壓的頻率為15:2,即每胸外按壓30次便配合2次人工呼吸。為確保按壓盡量不中斷,應安排至少2名急救人員。
研究組行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治療:使用CPR-LW100型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儀,設備組成部分包括升降型手柄、顯示屏以及腹壓吸盤等。醫護人員雙手握緊手柄,使設備的提壓板頂角處于患者劍突與肋緣下,令負壓裝置開口和患者皮膚緊貼。開啟設備,按照100次/分鐘的頻率連續反復進行時間相同的向上提壓動作和向下按壓動作,壓力則分別是30kg、50kg。
若超過30分鐘患者心跳與呼吸均未恢復,則可以在患者家屬同意后放棄繼續急救。
1.3 觀察指標
組間對比自主呼吸恢復率、自主呼吸恢復時間、搶救成功率、1個月后的Rankin評分。根據《AHA心肺復蘇指南(2015年版)》中搶救成功的標準為:自主呼吸恢復,瞳孔縮小且恢復對光的反應,面色、唇色恢復紅潤,恢復竇性心律、房性心律,心功能和腦功能均恢復正常[2]。Rankin評分以改良Rankin量表進行評估,用于反映患者的預后情況,評分范圍為0~6分,評分越高,患者殘疾程度越嚴重[3]。
1.4 數據分析方法
數據資料的處理均使用軟件SPSS-19.0,計數資料、計量資料表現形式分別為n(%)和(),檢驗分別使用卡方值(χ2)和t值。若P值<0.05,則組間對比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自主呼吸恢復率和搶救成功率
研究組的自主呼吸恢復率和搶救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統計學對比有差異(P<0.05)。見下表。
2.2 自主呼吸恢復時間、1個月后的Rankin評分
研究組的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1個月后的Rankin評分低于對照組,統計學對比有差異(P<0.05)。見下表。
3 討論
心臟驟停發生后,機體循環無法正常進行,呼吸也停止,患者的腦組織會因為缺少血氧的供應而出現功能障礙,若能在1分鐘內恢復血氧供應,則可以避免神經細胞發生酸中毒,若能在4~5分鐘內恢復血氧供應,則可以避免神經元發生不可逆的損傷,反之,若是長時間未能恢復血氧供應,即使患者最終幸存,也會因為神經功能損傷而致殘[4]。本文中對照組采取的標準心肺復蘇術主要是以徒手方式進行胸外按壓,這種方法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復機體循環,使腦組織得到一定的血氧供應,但即使是經過系統性訓練的醫護人員,也無法保證每一次的按壓都有相同的力度和幅度,且受限于體力因素也有可能出現按壓中斷的情況,若是按壓人員技術不足還有可能使患者肋骨被壓斷[5]。相比之下,研究組采取的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是利用設備進行機械式的提壓和按壓,其可以確保每一次的幅度與力度都是相同的,且不會出現“體力不足”的問題,患者可以得到更好的心肺復蘇效果,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并且,其借助機器進行提壓和按壓,可以更貼切地模擬呼吸做功,可以進一步促進氧氣的吸入,改善患者的缺氧問題,避免神經功能因缺氧而受損,進而降低患者的致殘率,改善患者的預后[6]。結果中研究組的自主呼吸恢復率和搶救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34%vs14%,30%vs12%),自主呼吸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1個月后的Rankin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正可以證明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對患者急救效果和急救效率的積極影響。
結語:
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在院前急救中心中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其可以促進患者自主呼吸的盡快恢復,提高急救效果和急救效率,使患者具有更好的預后。
參考文獻:
[1]劉亞杰.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技術在呼吸心跳驟停搶救中的應用[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1,34(06):1034-1035.
[2]張開,楊春杰,張思森.腹部提壓心肺復蘇術在基層醫院的臨床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20,29(31):5839-5841.
[3]陳小玉,黃煜民,許燕紅,等.腹部提壓心肺復蘇新技術在院前急救中的應用實踐[J].臨床醫藥文獻雜志,2020,7(28):12+16.
[4]徐彥立,楊躍杰,劉瑜,等.腹部提壓在急診嚴重胸部外傷致呼吸心跳驟?;颊咝姆螐吞K中的應用效果[J].河南醫學研究,2019,28(09):1574-1575.
[5]王永紅,王婕,吳國蘭,等.腹部提壓裝置在院前心肺復蘇患者急救中的效果分析[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9(01):115-117.
[6]夏成根.腹部提壓心肺復蘇對心搏驟?;颊哐鲃恿W、氧代謝的影響[J].現代實用醫學,2018,30(09):1178-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