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壽
摘要:目的 研究初次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膝關節容積率與術后早期膝關節活動度的關系。方法 在本院選取45例實施初次全關節置換術的女性單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時間選為2019年5月~2020年5月。在術中對患者膝關節容積與周徑進行測量,計算膝關節容積率(容積/周徑)。使用直線相關回歸分析膝關節容積率與膝關節活動度的相關性。結果 膝關節活動度與膝關節容積率呈正相關(P<0.05)。結論 初次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膝關節容積率與術后早期膝關節活動度呈正相關,故此在術中應盡量釋放更多關節內空間,促進患者術后膝關節活動度恢復。
關鍵詞:初次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膝關節容積率;膝關節活動度;周徑
【中圖分類號】R714.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055-01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目前臨床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膝關節功能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主要是經過人工合成關節假體替代損傷關節部位,由于該手術具備重建病損關節、改善膝關節功能與緩解患者疼痛等作用而被臨床廣泛應用,患者滿意度較高[1]。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活動度是評價關節功能與預后效果的重要指標,該指標受疼痛、術中松懈等多種因素影響,其中經過對膝關節容積率進行測量,可體現出膝關節有效松懈范圍,進而對患者膝關節活動度進行判斷,評估其預后恢復情況[2]。故本文就初次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膝關節活動度與術中膝關節容積率關系進行分析,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院收治的實施初次全關節置換術的女性單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選取45例,資料源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45例患者中年齡在54~82歲,平均為(64.58±5.17)歲。入組標準[3]:(1)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2)明確診斷為單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并均符合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指征;(3)術前手術側膝關節主動活動度:屈膝>100°,伸屈滯缺<5°;排除標準:(1)與患者溝通存有障礙;(2)患有肝、腎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病癥。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平臥位,實施椎管內麻醉。取膝前正中切口,在股內側肌中間入路,將關節囊切開,于模板引導下進行脛骨側、股骨側截骨,將交叉韌帶、半月板切除,并清理增生組織,實施后髁修飾性截骨,對后髁間關節囊進行松懈。對截骨伸屈間隙平衡情況進行檢查,隨后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采取側方軟組織松懈,并安裝固定假體(施樂輝 Genesis Ⅱ型),伸膝0° 位,待骨水泥硬化同時清理髕周,進行巾鉗試驗對髕骨軌跡進行檢查,自然屈膝應>120°,伸直0°。膝關節容積測量方式:對關節腔內異物再次進行清理,清理完成后將關節囊使用6把巾鉗夾閉,在關節腔內注射50ml生理鹽水,直至液體即將溢出時記錄液體總量,則為膝關節容積,使用V表達。膝關節周徑測量方式:對關節腔內液體清除干凈,并放置術腔引流管,縫合切口,將關節腔內液體清除,隨后使用無菌軟尺對髕骨下緣高度膝關節周徑進行測量,使用L表達。術后將引流管拔除后指導患者實施康復訓練,進行主動屈膝運動,以及被動功能鍛煉。術后第2d教會患者選用雙拐協助下地步行。
1.3 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膝關節容積率(V/L);于術后第7d記錄患者膝關節活動度,應注意由同一名醫師完成數據收集工作。
1.4 統計學處理
本文研究中選擇SPSS 20.0系統計算數據,其中表達計量數據,選擇t檢驗,而%表達計數數據,選擇χ2檢驗,兩組數據存在差異后選用P<0.05表達。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計算相關性,P<0.05表示數據有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膝關節活動度為100~135°,均值為(116.58±10.22)°;膝關節容積率為1.42~2.26,均值為(7.85±0.19);膝關節活動度與膝關節容積率呈正相關(P<0.05),見表1。
3 討論
全膝關節置換術是臨床常見的一種術式,該技術已較為成熟,深受臨床醫師與患者青睞。但全膝關節置換術使用的假體,其生存率難以體現出患者滿意度,術后任何時期發生的膝關節活動度異常均可造成患者滿意度降低[4]。
全膝關節置換術中畸形的矯正,主要是經過正確的截骨、軟組織平衡,故在截骨操作正確的基礎上,正確、充分地對關鍵位置軟組織松懈的微操作決定了術中膝關節的屈伸效果,是術后獲取膝關節良好活動度的必然條件[5]。本文結果顯示,膝關節活動度與膝關節容積率呈正相關(P<0.05),此結果得出,膝關節容積率是患者術后膝關節活動度的相關因素,即較大的膝關節容積率可確保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故術中適當將關節腔內增生的滑膜、骨贅以及脂肪墊等進行清除,可釋放更多的關節內空間,以此有利于增加膝關節容積率。但應注意,膝關節容積率越大越佳,但無法因此導致膝關節結構性損傷,而犧牲膝關節穩定性,禁止過度截骨,以此獲得更為廣泛的容積率,促進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增加,同時禁止過度松懈內側副韌帶、腘斜肌腱等穩定結果,禁止實質性切除關節囊正常結構。膝關節功穩定性不佳,可能會造成患者術后步態異常與假體磨損加速,故膝關節穩定是確保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增加的關鍵。相關研究表明,對膝關節容積率較小的患者進行測量,術中關節活動度正常,術后發生關節屈伸受限的風險較高,故常表現為穩定性佳但靈活性較差,針對此類患者,在圍術期中,采取有效的方式控制出血至關重要,在術中、術后早期應更加重視,在術中可進行多模式鎮痛,以此降低圍術期疼痛程度,同時術后可加強功能訓練,促進患者恢復[6]。但本文應注意,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膝關節空間釋放則表明需要將更多的組織清除,但因此也會增加出血風險。
綜上所述,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膝關節容積率與術后早期膝關節活動度呈相關性,且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臨床研究中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戴繁林,李剛,王小武, 等.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膝關節容積率與術后早期膝關節活動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9,34(12):1249-1252.
[2]楊琳,楊志英.全膝關節置換患者術前結果期望及影響因素研究[J].護理學雜志,2020,35(15):24-27.
[3]劉磊,徐石莊,楊冠杰, 等.不同程度膝內翻患者初次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力線分布與近期臨床療效的關系[J].中國骨傷,2020,33(6):530-535.
[4]彭芳敏.老年全膝關節置換術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與疼痛程度的相關性[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2):74-76.
[5]唐健,王仁崇,湯中飛, 等.初次全膝關節置換后放置引流管療效和安全關系的Meta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8,22(23):3751-3758.
[6]戴繁林,胡立新,王小武, 等.全膝關節置換術中股骨假體矢狀面置入角度與假體中遠期磨損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9,34(8):796-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