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俊文


摘要:目的:分析對于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功血)患者采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術或者腹腔鏡下保留雙側卵巢子宮全切術的治療價值。方法:對照組則應用腹腔鏡下保留雙側卵巢子宮全切除術予以治療,觀察組行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除術治療。結果: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P<0.05;術前2組的LH、E2、P、FSH水平對比P>0.05,術后觀察組LH、FSH水平低于對照組,E2、P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于功血患者運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術更有利于縮短術后的康復時間以及減少對卵巢功能的不良影響。
關鍵詞:功血;宮腔鏡;腹腔鏡;子宮內膜電切除術;子宮全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2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065-01
功血是近年來發病率較高的婦科疾病,多與患者過度疲勞、精神緊張、環境變化以及其他全身病變等有關。在健康狀態下女性機體下丘腦、垂體以及卵巢軸能夠產生相互調節的作用,然而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大腦皮層局部的神經遞質產生感染,使得上述調節機制紊亂,引起月經紊亂以及異常出血等情況 [1]。部分患者經藥物保守治療其療效較差,同時并無生育要求時可給予外科手術治療。以下將探究對功血患者應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除術或者腹腔鏡下保留雙側卵巢子宮全切除術的治療效果。
1資料以及方法
1.1臨床資料
抽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本院76例功血患者,隨機數字表法分組,觀察組:38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26~49歲,均值為(39.6±1.2)歲;患病時間4~16個月,均值(4.2±0.4)年。對照組:38例,均為女性患者,年齡24~49歲,均值為(39.5±1.3)歲;患病時間3~17個月,均值(4.4±0.2)年。2組各項基礎資料具備可比性P>0.05。
1.2方法
觀察組行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除術治療,在手術前1日給予患者米索前列醇進行宮頸擴張,術中膨宮液選擇5%葡萄糖溶液,期間膨宮壓力達到100mmHg,電切電流功率為100W以及凝固電流功率調節至70W,患者宮頸進行適當擴張,當達到9.5mm時可放置宮腔鏡設備,對于內部情況做詳細探查,妥善放置電切鏡設備嚴格依據順序對于子宮內膜直至患者肌底層下側進行切除,實施電凝止血;同期對照組則應用腹腔鏡下保留雙側卵巢子宮全切除術予以治療,給予氣管插管以及常規全麻,呈現膀胱截石體位,并將足步適當抬高?;颊吣毶暇壸餍∏锌?,長度約10mm,創建二氧化碳氣腹,期間壓力約為13~15mmHg,放置Trocar以及腹腔鏡設備,進行詳細探察,患者陰道內將舉宮器進行緩慢放置,運用三孔法進行操作,患者反麥氏點以及麥氏點處放置Trocar,需要對雙側卵巢進行保留,并對子宮進行切除。
1.3評價標準
(1)記錄2組的術后排氣時間、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2)2組手術前和術后隨訪3個月末抽取空腹靜脈血,對其各項性激素水平進行測定,如黃體生成素(LH)、雌二醇(E2)、孕激素(P)以及卵泡刺激素(FSH)。
1.4統計學方法
文中數據行SPSS22.0分析,計量資料數據標準差為(),組間數據行t檢驗,計數資料為[n(%)],組間數據行χ2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術后康復進程組間對比
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臥床時間和住院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P<0.05。
2.2性激素水平組間對比
術前2組的LH、E2、P、FSH水平對比P>0.05,術后觀察組LH、FSH水平低于對照組,E2、P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腹腔鏡輔助下的子宮全切除手術是對于功血患者治療的常用手段,其效果確切,然而仍不可避免地對患者機體造成一定的損傷,特別是術后容易出現卵巢功能早衰,由于子宮切除也對患者的生理與心理健康產生一定影響,因此總體手術療效受到干擾[2]- [4]。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通過運用宮腔鏡手術治療,在術后排氣、臥床以及住院等各項時間方面短于對照組,并且術后三個月末經檢測觀察組的各項性激素水平優于對照組。表明與腹腔鏡子宮全切除術相比,采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除術更有利于提升功血患者的治療價值。
綜上所述,對于功血患者運用宮腔鏡下子宮內膜電切術更有利于縮短術后的康復時間,以及減少對卵巢功能的不良影響。
參考文獻:
[1] 孫道霞. 宮腔鏡下電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不孕的近遠期效果分析[J]. 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版),2021,5(4):42-44.
[2] 黃靜,吳淑梅. 子宮肌瘤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中切除和保留雙側輸卵管對卵巢功能影響的隨機對照研究[J]. 河南外科學雜志,2020,26(5):99-101.
[3] 陳錦環. 腹腔鏡全子宮切除術并切除雙側輸卵管治療婦科良性疾病育齡患者的效果[J]. 中外醫學研究,2021,19(12):38-41.
[4] 胡慧,王萍玲,梁文通,等. 諾舒手術治療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J]. 中國婦產科臨床雜志,2019,20(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