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暉 首健民 林秋燕 曾金妮 韋彩云


摘要:目的 探討對存在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聯合實施口肌生物反饋訓練和間歇性口胃管干預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我院康復科收治的吞咽功能障礙患者98例,采用隨機數字分配法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49例。對照組予以鼻飼留置胃管進行營養支持,試驗組予以間歇性經口至胃管飼法聯合口肌生物反饋訓練。對比2組干預效果。結果 試驗組總有效率91.84%明顯高于對照組71.43%(P<0.05)。對照組和試驗組在干預前營養指標以及生活質量評分之間無明顯區別(P>0.05);試驗組干預后營養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對存在吞咽功能障礙的患者開展口肌生物反饋訓練和間歇性口胃管干預可以確保患者可以攝入足夠營養,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關鍵詞:吞咽功能障礙;口肌生物反饋訓練;間歇性口胃管;營養指標
【中圖分類號】R5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081-01
腦卒中患者極易并發吞咽功能障礙,這種癥狀長期存在容易造成患者出現營養不良、窒息的并發癥,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臨床為改善吞咽障礙患者的進食問題、減少誤吸的發生風險,多采用間歇性經口至胃管飼法進行干預[2]。而本研究為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在此基礎上聯合口肌生物反饋訓練,探討2種方式聯合實施對吞咽障礙患者的影響。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我院康復科收治的吞咽功能障礙患者98例,采用隨機數字分配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49例。其中對照組組內男性25例、女性24例,年齡43~61歲、平均(53.33±3.27)歲;而試驗組組內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齡45~62歲、平均(53.41±3.29)歲。2組資料經比較提示P>0.05,可分組比較。
1.2 方法
2組均予以相同的藥物治療及運動療法、吞咽功能訓練等綜合康復護理,對照組在此基礎上予以鼻飼留置胃管進行營養支持;而試驗組在綜合康復護理的基礎上聯合實施口肌生物反饋訓練和間歇性經口至胃管飼法進行營養支持。前者選用口肌生物反饋訓練系統進行練習:依次將訓練系統的舌泡放在患者的舌唇和面、嘴唇和牙齒之間的唇角內1cm處以及唇肌訓練點內側2cm處,依次利用舌泡對舌肌、唇肌和頰肌進行壓迫訓練。隨后再進行耐力和肌力的訓練,每日訓練2~3次,每周訓練5~6天,連續訓練8周。后者則指導患者取坐位,清潔口腔,選取適宜的胃管,由口腔正中區域向咽后壁緩慢推送,當深度達到10cm時讓患者做吞咽動作,隨后繼續插入25cm,確認胃管位置無誤后注入流質食物,每次注入35~40℃的食物200~400ml,完畢后沖洗胃管,每周更換胃管,連續干預2周。
1.3 觀察指標
采用洼田飲水試驗對吞咽功能進行評價,I級:單次飲水30ml,無噎嗆;II級:30ml水分2次以上飲完,無噎嗆;III級:單次飲水30ml,噎嗆;IV級:30ml水分2次以上飲完,有噎嗆;V級:飲水時頻發噎嗆。以干預后級別恢復2~3級為顯效;恢復1級為有效;無效級別處于5級無改善;以前兩者相加表示總有效率,對比2組間的差異。分別于患者干預前后抽取其空腹時的靜脈血液3ml測定總蛋白(TP)和白蛋白(ALB)兩項營養指標,對比2組間的差異。采用SWAL-QOL評分評定患者生活質量,該量表由11個維度,均分5個等級進行評分,0分為正常,100分為最差,以5個維度的平均表示最終評分,得分越高則表示生活質量越差[4]。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2組干預效果
2組治療總有效率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1。
2.2 對比2組營養狀態和生活質量
干預前,2組營養指標和生活質量評分對比無明顯區別(P>0.05);干預后,試驗組PA和ALB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對腦卒中患者而言,吞咽功能障礙屬于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之一,該病癥的存在會增加患者肺部感染、營養不良等癥狀的出現,不僅影響患者的康復進程,更嚴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為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急需緩解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現象。
經本研究發現,試驗組干預后營養狀態2項指標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表明,間歇性經口至胃管飼法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營養指標的水平。究其原因可以發現,間歇性經口至胃管飼法可以在每次置管時均對患者無力的舌肌和咽肌進行反復的刺激,在增強對肌肉的收縮作用外,還可以對人體參與吞咽的相關肌群進行訓練,從而加強口腔和咽喉部的運動,緩解患者吞咽功能障礙的癥狀[5]。而在此基礎上加強口肌生物反饋訓練可以直接將肌電信號轉變為視覺或聽覺信號,讓患者可以充分感受到訓練的效果,促進其主動參與自身的康復訓練,增強自身的吞咽反射功能和舌肌的力量,促使患者舌骨上肌群的活躍度逐漸恢復,避免大量食物在咀嚼后殘留的口腔內,難以吞咽,進而增加患者營養的攝入量,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為其生活質量的改善創造條件。
綜上所述,間歇性經口至胃管飼法和口肌生物反饋訓練均可有效刺激吞咽障礙患者的口腔和咽喉部運動,兩者聯合使用可以增強臨床治療效果,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態,值得臨床推廣實施。
參考文獻:
[1]李凌霄,胡智艷,熊琳, 等.間歇性經口至胃管飼法在高齡吞咽功能障礙患者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9,25(10):1237-1240.
[2]劉素華,張捷洪,王玉龍.腦損傷吞咽障礙患者間歇性經口或鼻胃管營養的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7,14(6):153-154.
[3]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5,48(4):246-257.
[4]閆穎.口肌生物反饋訓練聯合吞咽功能訓練對腦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礙患者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9,16(10):31-32.
[5]王傳杰,朱潔.肌電生物反饋治療早期腦卒中后吞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9,41(4):266-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