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盛鑫
摘要:目的 分析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CSA)中小針刀配合正骨手法的療效。方法 研究以隨機抽樣法對104例CSA患者分許參照組(針刀治療)、試驗組(加用正骨)各52例,時間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對比臨床療效。結果 治總有效率參照組、試驗組依次是86.54%、98.08%,試驗組高出參照組11.54%,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和治療前對比差異顯赫(P<0.05),而試驗組較參照組更低(P<0.05),治療后和治療前相較GQOLI -74評分(P<0.05),但試驗組相比參照組高(P<0.05)。結論 通過聯合使用小針刀和正骨手法治療,更利于緩解CSA癥狀和體征,使其能夠正常生活,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關鍵詞:針刀;椎動脈型頸椎病;疼痛;正骨手法
【中圖分類號】R681.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082-01
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的一種骨科高發疾病,頸椎推行病變、慢性勞損和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均和頸椎病發生和發展存在密切聯系[1]。頸椎動脈性頸椎病(CSA)是頸椎病的一種,在多種因素刺激之下導致椎-基底動脈缺血,以頭痛、頭暈、頭腦昏沉、視物模糊等為主要癥狀,嚴重時出現昏迷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脅[2]。臨床對于該病主要予推拿、針灸和藥物治療,其雖能夠使癥狀有所緩解,但療效不佳、持續時間不長。文章現就針刀療法和正骨在CSA中療效進行闡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以隨機抽樣法對104例CSA患者分許參照組(針刀治療)、試驗組(加用正骨)各52例,時間2018年10月至2021年6月,參照組年齡19~67歲,平均(43.58±1.44)歲,男性24例,女性28例,病程1~9年,平均(5.27±1.47)年,試驗組年齡19~67歲,平均(43.53±1.61)歲,男性25例,女性27例,病程1~9年,平均(5.25±1.63)年,參照組、試驗組CSA患者年齡、性別、病程均無差異(P>0.05)。
1.2 方法
針刀治療:取俯臥位,對針刀治療具有恐懼心理或是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使用1%利多卡因注射液進行局部麻醉,用量不可超過10ml,操作時嚴格遵守無菌操作,依據小針刀進針四步規則和小針刀手術八法進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每周一次,常規4~6次;治療點:枕外隆突下緣旁開2.5cm,5cm、第一頸椎橫突后結節,第二頸椎棘突、棘突旁1.5cm。
針刀完畢后試驗組添加正骨手法,囑患者取仰臥位,操作者位于患者頭側、面對患者,以棘突右偏為例,操作者左腿站立,右膝屈曲、右小腿前緣抵住床面,患者頭頸后緣置于操作者右大腿前緣,頭頸呈45°,同時托下頜,右手托后枕,拇指抵頸椎棘突右側,先行牽引1~2min,在緩慢向左側旋轉頭部直至最大限度,驟然用力掰動頸部,同時右手拇指推棘突向左側,并聞及復位響聲,棘突左偏者則于上述操作相反位置。每周一次,常規4~6次。
1.3 觀察指標
對臨床療效、中醫癥狀積分和生活質量對比。
(1)經治療后上述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同時中醫癥候積分下降≥90%,即為治愈;顯效指經治療后,上述癥狀與體征均好轉,其中醫癥候積分下降幅度70~90%;有效表現出中醫癥候積分下降30~70%,上述癥狀和體征有所好轉;上述標準均未達到即為無效。
(2)生存質量分別于治療前后采用生存質量綜合評分表(greneric quarity of life inventor - 74,GQOLI -74)評估生存質量,包括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物質生活狀態、軀體功能,各維度總分100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利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文章所得數據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總有效率結果
總有效率參照組、試驗組依次是86.54%、98.08%,試驗組高出參照組11.54%,差異顯赫(P<0.05),見表1:
2.2中醫癥候積分的結果
治療后中醫癥候積分和治療前對比差異顯赫(P<0.05),而試驗組相比參照組更低,(P<0.05),兩組治療前對比(P>0.05),見表2:
2.3GQOLI -74評分結果
兩組治療前GQOLI -74評分對比(P>0.05),治療后和治療前相較(P<0.05),同時,試驗組相比參照組高(P<0.05),見表3:
3討論
中醫將CSA歸屬于頸痹范疇,因老年患者肝腎不足、肝失所養、腎精虧虛致使靜脈失于濡氧、骨骼失養,進而引發骨骼結構出現異常,一旦勞累或是外邪侵襲將出現退行性改變。患者表現出頭痛、眩暈、耳鳴和視物不清等表現,嚴重危害到患者生命健康和身心,是臨床亟待解決的問題[3-4]。針刺能夠刺激頸部肌肉感受器,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緩解頸肌與血管痙攣,松懈局部軟組織,促使局部血液循環,進而恢復頸椎針刺解剖關系和平衡,故有效達到治療CSA,緩解其臨床癥狀。有學者[5]認為若同時聯合正骨手法,能夠起到協同作用。由馬文慧[6]研究可知,學者通過對86例CSA患者分被給予常規針灸治療和龍氏正骨手法結合小針刀治療,發現,后者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CASCS)評分顯著較高于前者,同時總有效率達到87.8%,證實了正骨手法結合小針刀治療CSA的有效性,并且要優于常規針灸。
文章現依據上述優勢同樣以對照研究的方式將104例CSA患者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前者給予單獨使用針刀治療,后者添加正骨手法,結果呈現,試驗組總有效率高達98.08%,高出參照組11.54%,由中醫癥候積分得知,試驗組治療后相比參照組顯著較低,另外,患者GQOLI -74評分也要高于參照組(P<0.05)。究其原因,針刀降低肌肉、筋膜和韌帶組織的異常高張力,解除了其對椎動脈壓迫,使椎動脈恢復原有形態,同時,切割刺激還可產生新的炎癥反應,進而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并再生,由此重新建立了血液循環與組織代謝機制,促使原有致痛物質與代謝性淤聚物的排泄,另外恢復了組織結構、解除肌肉和韌帶以及筋膜組織拉力的不平衡[7-8]。同時配合正骨手法可使肌肉、韌帶與關節囊緊張狀態得到進一步的放松,能夠復原錯縫關節,兩種治療方式達到相扶相助的效果,恢復頸椎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9]。
綜上所述,通過聯合使用小針刀和正骨手法治療,更利于緩解CSA癥狀和體征,使其能夠正常生活,值得臨床廣泛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瑞美. 小針刀療法合半夏白術天麻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觀察[J]. 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20,20(2):76-77.
[2] 劉冰,左立春,李研. 小針刀配合臭氧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20,7(61):22,24.
[3] 朱星至,鄒敏,陳楊宏,等. 小針刀松解術配合頸椎拔伸旋轉定位扳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9,19(34):87-88.
[4] 茹晶晶. 探討小針刀松解配合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療效[J].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21):38-39.
[5] 馬文慧,周鈺,牛相來,等. 龍氏正骨手法結合小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 西部中醫藥,2018,31(3):105-107.
[6] 張寶燕. 針刀配合新醫正骨脊柱(定點)旋轉復位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探討[J]. 右江醫學,2016,44(5):601-602.
[7] 宋志靖. 宋敏教授采用正骨理筋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經驗[J]. 甘肅中醫藥大學學報,2020,37(3):15-17.
[8] 熊峻,黃石龍,陳壯娜. 電針配合龍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臨床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2020,39(5):128-129.
[9] 徐玉欣,胡勁濤,羅華送. 平衡復位正骨手法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血流速度及腦干聽覺誘發電位的影響[J]. 中國中醫藥科技,2018,25(2):230-23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