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丹

摘要:目的:研究對心臟術后患者應用認知行為療法結合生物反饋訓練的效果。方法:選取于本院進行心臟手術治療的患者68例(2020年1月-2021年1月),隨機將患者均分為兩組,對照組(34例,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觀察組(34例,實施認知行為療法結合生物反饋訓練),對比分析兩組干預后心理狀況以及干預前后生理應激反應。結果:干預后,兩組生理應激反應均有所提升,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更低(P<0.05)。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在心臟術后護理過程中,應用認知行為療法結合生物反饋訓練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降低生理應激反應,推廣可行性較高。
關鍵詞:認知行為療法;生物反饋訓練;心臟術后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224-01
冠心病較為常見,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種。在我國,心血管疾病在我國居民死因中占據首位,術后依然具備較高的死亡率。部分研究指出,給予心臟術后患者提供有效護理可保障治療效果,利于患者預后[1]。本次研究對心臟術后患者應用認知行為療法結合生物反饋訓練的效果做對比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于本院進行心臟手術治療的患者68例(2020年1月-2021年1月),隨機將患者均分為兩組,每組各34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8:16,年齡43-72(52.72±3.18)歲。觀察組男女比例19:15,年齡44-71(52.49±2.94)歲。兩組一般資料基本相同(P>0.05),可比較。
1.2方法
1.2.1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包含心理疏導。健康教育、飲食。用藥指導、康復訓練等。
1.2.2觀察組
實施認知行為療法結合生物反饋訓練,具體如下:
(1)認知行為療法:術前3d,從多角度開展認知干預活動,2次/d,20-30min/次,干預時長為3d。①認知干預:運用合理自我分析報告,叮囑患者如實填寫,隨后護理人員依據填寫內容針對性開展護理工作呢。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及家屬交流,盡量通俗的為其講解疾病相關知識,包含發(fā)病原因、治療方式、注意事項等,耐心解答患者疑問,為患者講述治療成功案例,幫助患者構建治療自信心;通過視頻、宣傳手冊、PPT等方式為患者講解手術環(huán)境、設備、醫(yī)師等,傾聽患者訴說,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針對性開展心理疏導工作。②行為干預:護理人員通過呼吸訓練、播放音樂、肌肉放松訓練等方式開展干預活動,在歡快愉悅音樂情境中,指導患者開展深慢呼吸或腹式訓練,幫助患者放松身心。③團體干預和強化干預。護理人員可以組織手術成功患者與未進行手術患者交流,通過此種方式消除患者負性情緒,幫助患者構建治療信心,提高依從性。
(2)生物反饋訓練:術前3d,開展生物反饋訓練,1次/d,20-30min/次。①運用心驛測訓儀,護理人員耐心講解,并結合放松訓練模塊內的音樂及視頻,引導患者開展訓練。②運用訓練教程模塊,指導患者正確調節(jié)自身氣息、身體及心理,使患者處于身心放松狀態(tài)。③依據患者實際情況,以初級訓練為起點,按照進階等級方式開展訓練。
1.3觀察指標
(1)干預前后采集兩組患者4ml空腹靜脈血,取血清,運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腎上腺素(E)、血清皮質素(Cor)、以及去甲腎上腺素(NE)含量。
(2)運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患者焦慮、抑郁狀況,分值與焦慮抑郁程度正相關。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3.0統(tǒng)計分析,P<0.05表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生理應激反應
干預前,兩組生理應激反應差異不明顯(P>0.05);干預后,兩組生理應激反應均有所提升,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更低(P<0.05)。
2.2比較兩組干預后心理狀況
觀察組SAS評分(44.82±4.83)分,SDS評分(46.93±6.36)分,對照組SAS分(47.41±6.18)分,SDS分(50.82±6.28)分,差異明顯(P<0.05)。
3討論
目前心臟疾病患者治療中,手術治療為臨床主要治療方式。但手術時間較長、創(chuàng)傷性較大,所以患者預后效果較差,死亡率較高。所以患者術前易產生抑郁、焦慮等負性情緒,如此不僅會對手術效果產生不良影響,還會影響患者預后。認知行為療法為一種短程心理療法,可矯正患者信念、思維以及行為[2]。生物反饋訓練指通過選擇性處理人體病理或生理信號,有意識地開展心理訓練于“意念控制”,從而達成調節(jié)身心健康的目標[3]。
本次研究顯示,干預后,兩組生理應激反應均有所提升,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心臟術后患者應用認知行為療法結合生物反饋訓練可降低生理應激反應。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SAS、SDS評分明顯更低(P<0.05),表明對心臟術后患者應用認知行為療法結合生物反饋訓練可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
綜上,在心臟術后護理期間,實施認知行為療法結合生物反饋訓練發(fā)揮良好效果,可消除患者負性情緒,降低生理應激反應,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牛之彬,楊屹.生物反饋聯(lián)合電刺激治療兒童功能性排尿失調的初步研究[J].臨床小兒外科雜志,2020,19(11):991-995.
[2]楊婧銘,王少霞,王志霞.生物反饋訓練結合盆底肌功能鍛煉對中低位直腸癌患者肛管功能及直腸功能的影響[J].臨床護理雜志,2020,19(05):51-53.
[3]王洋,底瑞青,周紀妹,等.認知行為療法對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介入術后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國際精神病學雜志,2020,47(05):1086-1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