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維維
摘要:目的 以改善失能半失能患者的自護能力與生存質量為目的,研究醫養結合護理模式的應用價值。方法 2019年07月至2021年3月,將于本單位建檔的260例失能半失能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基于隨機原則,將130患者分為實驗組,接受醫養結合護理;另130患者分為對照組,接受常規居家護理。比較兩組患者的自護能力量表(ESCA)評分、生存質量量表(SF-36)評分、護理滿意度差異。結果 干預前,兩組ESCA、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實驗組ESCA、SF-36評分及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醫養結合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失能半失能患者的自護能力與生存質量,應用滿意度高。
關鍵詞:醫養結合護理模式;失能;半失能;自護能力;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7-242-01
“失能”是指受到疾病、意外傷害或自然衰老的影響,導致身體機能下降,或出現精神上的損傷,以至于生活不能自理,及喪失社交能力的一種現象[1]。失能問題多出現于老年人群,他們的生活質量十分低下,易合并各類嚴重的負性情緒,會給所在家庭帶去沉重的經濟負擔。醫養結合護理模式隨著“醫養結合”概念的提出,逐漸受到醫患群體的廣泛關注。所謂醫養結合,就是邊醫邊養,在日常疾病養護的基礎上,提供科學的醫療支持,如康復訓練、用藥治療等[2]。醫養結合的出現,要求護理學科與時俱進,共同轉化服務性質,為患者提供配套的、理想的、銜接良好的護理服務,保障居家護理不斷層。本次研究以失能及半失能的患者為例,探討醫養結合護理模式對此類患者健康生活的意義,詳情見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9年07月至2021年3月,將于本單位建檔的260例失能半失能患者作為研究樣本,基于隨機原則,將130患者分為實驗組,男女比例78:52,年齡70~97歲,平均(83.64±9.34)歲,失能者64例,半失能者66例;另130患者分為對照組,男女比例72:58,年齡71~100歲,平均(84.05±9.56)歲,失能者60例,半失能者70例。研究取得本單位倫理組織批準,上述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1)納入標準:①確診失能、半失能患者;②自愿接受醫養結合護理;③知曉研究內容并自愿加入,簽署同意書;④依從性好;⑤全程參與研究。(2)排除標準:①嚴重認知功能障礙;②預計生存期≤60d;③中途因故脫離研究;④嚴重全身性感染;⑤未成年。
1.2 方法
對照組:在患者出院前1d,為其進行常規的健康宣教、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等護理服務,并要求其定期返院復診。
實驗組:(1)成立醫養結合護理小組,由護士長任組長,邀請各學科負責人作為醫療指導專家。(2)多方聯動。由醫院作為醫療技術指導單位,牽頭各社區醫療機構,提供技術支持;再由各社區醫療機構與社會養老機構洽談業務合作,形成“1+1+N”的多方聯動、醫養結合格局,當然也允許有條件的患者開通家庭醫養結合護理模式。(3)準確接入。在患者出院前,根據患者意向,決定是否為其提供醫養結合護理(接受的患者檔案轉入相應社區醫療機構),合理規劃費用,做到收費透明。(4)醫養結合護理。通過社區醫務人員定期上門,為失能/半失能患者提供如健康體檢、健康宣教、心理干預、居家自護依從性檢查、身體健康評估等各項護理支持,并全天隨時提供快捷的轉診服務,打通醫院與社區的綠色就診通道,保障有需求的患者及時送院。另外,定期開展失能患者聯誼活動,幫助失能人群改善社交障礙,更好地融入社會(5)完善支付。提倡采取“打包支付”的收費模式,準確評估患者失能情況,將護理服務捆綁收費。
1.3 觀察指標
(1)自護能力量表(ESCA):內含自護技能、自護責任感、疾病認知水平、自我概念四大維度,各項滿分30分,總分120分,分值越高越理想[3]。
(2)生存質量量表(SF-36):內含社會功能、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等八大維度,各項滿分100分,總分為各項的平均分(100分),分值越高越理想[4]。
(3)滿意度:自擬百分制問卷,0~59分為差,60~79分為良,80~100分為優;滿意度=(優+良)/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經SPSS 21.0統計軟件處理所得數據,計數資料用n(%)表示,x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ESCA、SF-36評分比較
與干預前兩組ESCA、SF-36評分差異不顯著相比,干預后實驗組的ESCA、SF-36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醫養結合護理是當前一類全新的護理概念,其強調在患者的醫療與居外(相對于住院而言)養護期間,為患者提供必要的護理干預,輔助院外醫療內容的開展。醫養結合護理的出現,豐富了臨床護理種類,幫助失能半失能患者院外也能接受到理想的護理照護,真正實現小病床旁治療,大病直通醫院的便捷就醫護理新格局。另外,醫養結合模式也可以是醫療機構與社會養老機構的合作,有效解決了醫院“醫而不養”,養老院“養而不醫”的問題,滿足失能半失能患者切實的醫養結合需求[5-6]。
本次研究,結合本院醫養結合護理先進模式,提出“1+1+N”的先進服務模型。首先,成立醫養結合護理小組保障專崗專職,提升工作與管理效率。小組有醫院各學科專家提供全方位的醫療技術支持,便于后期發生疑難問題的攻堅[7],此為第一個“1”。第二個“1”指的是社區醫療機構,由基層單位作為醫養結合護理工作的實踐者,接受醫養結合護理小組的技術指導,才能夠發揮小組的學術指導價值,與眾多社區醫療機構的職能價值,更好地積累人手,為廣大地區的失能半失能患者提供理想的醫養結合護理。這些基層單位可以選擇與患者簽訂居家醫養結合護理協議,或與當地養老機構簽訂護理承包協議,為失能半失能患者提供“在身邊”的護理服務[8]。這些數以眾計的家庭或養老機構,就是“N”。“1+1+N”,形成聯動,匯聚護理支持,患者得實惠。聯合創新的“打包支付”收費模式,將各項護理服務捆綁消費,能夠杜絕隨意收費問題,利于醫療控費的同時,提升護理效率。
正如本次研究所示,干預后實驗組的自護能力與生存質量有顯著提升,正是因為醫養結合護理“出院不斷護理”的特性,使患者院外同樣可以得到周期性的護理干預,進而有效避免患者院外依從性差的問題,保障自我護理水平,最終患者生存質量得到良好維系;護理有效果,進而患者滿意度更高。
綜上,醫養結合護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失能半失能患者的自護能力與生存質量,應用滿意度高。
參考文獻:
[1]吳潔凡,肖丹丹,黃志萍,等.基于醫養結合模式下中老年腦卒中后遺癥患者居家照護管理機制的實踐研究[J].中國醫學裝備,2020,17(11):106-110.
[2]全旭紅,蔣明君,何燕.居家醫養結合模式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與效果[J].醫藥論壇雜志,2017,38(2):11-13.
[3]沈文姣.醫養結合模式下護理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生存質量和依從性的影響[J].心腦血管病防治,2018,18(6):521-523.
[4]胡秀香,梁江云.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在養老機構患者生存質量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護理管理雜志,2017,17(5):370-372.
[5]鄧洪華,程巖,劉媛,等.醫養結合對腦卒中吞咽障礙患者的康復與護理效果觀察[J].河北醫藥,2020,42(17):2692-2696.
[6]郭衛珍,鄧暑芳,歐陽艷俠,等.腦卒中患者實施醫養結合長期照護模式的實踐與效果[J].實用預防醫學,2016,23(8):911-913,920.
[7]謝江蕓,柴東升,張秀英.醫養結合養老院對失智失能老人照護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廣東醫學,2019,40(9):1349-1350.
[8]劉必琴,顧志娥,胡婭莉,等.醫養結合背景下揚州市遠郊居家老人能力評估與分級護理需求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24):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