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英 郝國松 田佳麗 馬慧妍



摘要 為了研究三河地區氣候變化對夏玉米的生產適應性,對三河地區1993—2019年夏玉米各發育期的氣溫、降水、日照的變化特征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三河地區夏玉米各個發育期氣溫年變化普遍呈上升趨勢,但變化不太明顯;降水年變化除抽雄—乳熟期、乳熟—成熟期呈上升趨勢外,其余發育期年變化均呈下降趨勢,全發育期降水年變化也呈下降趨勢;日照年變化除拔節—抽雄期呈上升趨勢外,其余發育期均呈下降趨勢,全發育期日照年變化也呈下降趨勢。對三河地區而言,氣溫對夏玉米的生長發育是適宜的,降水是限制夏玉米產量的主要因子。
關鍵詞 夏玉米;適應性;氣候變化;三河地區
中圖分類號:S1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305(2021)01–0051–04
利用實時氣象資料對農作物生長發育產生的影響進行定性評價,是目前農業氣象業務服務的主要內容之一。氣候變化對夏玉米生產適應性綜合考慮了光、溫、水三要素對作物的影響,能客觀反映氣候條件對作物生長發育的滿足程度[1]。雖然關于氣候變化對夏玉米生產適應性的研究較多,但對涉及三河的主要農作物生產適應性研究卻沒有,或還未有相關文章見刊[4-11]。以三河為例,針對三河地區1993—2019年夏玉米生長季內氣溫、降水、日照等主要氣象要素變化,分析氣候變化對三河夏玉米生產適應性的影響,為三河市未來氣候變化對種植結構布局影響研究決策提供參考,并通過氣候變化對三河地區夏玉米生產適應性從時空上進行分析,為三河地區氣候因子對夏玉米產量產生的影響進行定量分析和預報服務,為合理開發和利用三河地區夏玉米種植區氣候資源,進一步提高玉米產量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三河市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北部,地處燕山山前平原地區,地勢北高南低,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1993—2019年27年平均氣溫為11.8℃,年平均降水量597.5 mm,降水季節分布不均,多集中在夏季,6—8月的降水量一般可達全年總降水量的70%~80%。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 574.45 h,每年5—6月日照時數最多。三河地區光熱資源充足,雨熱同季,有利于夏玉米生長。明確研究區域氣候特征,對合理利用光溫水等氣候資源、有針對性地進行農業氣象服務具有重要意義。
1.2 資料來源
資料來源于河北省氣象信息共享平臺,所用氣象資料包括1993—2019年日平均氣溫、降水量、日照時數和1993—2019年夏玉米各發育期的觀測資料。夏玉米產量資料摘自廊坊經濟統計年鑒[12]和三河市農業農村局。
1.3 研究方法
根據夏玉米生長發育特征,把發育期分為播種—出苗期、出苗—七葉期、七葉—拔節期、拔節—抽雄期、抽雄—乳熟期、乳熟—成熟期6個時段,分析1993—2019年氣溫、降水、日照各氣候因子變化對各發育期的影響。
2 結果與分析
2.1 夏玉米各發育期氣溫、降水、日照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2.1.1 播種—出苗期氣溫、降水、日照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1993—2019年播種—出苗期氣溫變化趨勢不大,總的來說呈上升趨勢;降水量年際趨勢變化呈下降趨勢,年際間降水量變化較大,最大降水量為72.9 mm,出現在2003年;最小降水量為0 mm,出現在1993—1995年、2005年、2010年、2019年;日照時數年際變化也呈下降趨勢,但變化趨勢小于降水量??偟膩碚f,播種—出苗期各年平均氣溫在22.7℃~28.2℃,氣溫適宜,雖然降水量年際間變化較大,但因為土壤濕度適宜,對玉米出苗影響不大,播種—出苗期對日照沒有較多要求,所以日照時數的變化不影響玉米出苗(圖1)。
圖1 1993—2019年夏玉米播種—出苗期氣溫、降水、日照年際變化曲線
2.1.2 出苗—七葉期氣溫、降水、日照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1993—2019年出苗—七葉期氣溫年變化呈上升趨勢,平均氣溫為26.3℃,日平均氣溫在17.9℃~32.1℃,而夏玉米在18℃以上幼苗生長較快,30℃~32℃時最快,所以這時期溫度是適宜的;降水量年際間變化呈下降趨勢,且變化較大,平均降水量為99.3 mm,最大降水量為269.1 mm,出現在2013年,最小降水量僅為3 mm,出現在2010年;而玉米苗期降水量80~180 mm
適宜玉米生長,但1993—2019年僅有1993年降水量(81.0 mm)符合玉米苗期降水量需求,其余年份降水量不是偏多就是偏少,多雨和干旱均不利于玉米苗期的生長;日照時數年際變化呈下降趨勢,平均日照時數為85.9 h,最大值出現在2016年,為129.3 h,最小值出現在2008年,僅有39.6 h(圖2)。
2.1.3 七葉—拔節期氣溫、降水、日照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七葉—拔節期的氣溫年變化呈上升趨勢,1993—2003年年際間波動明顯,2003—2019年年變化較平緩。降水量年際間變化略大于出苗—七葉期,年變化呈下降趨勢,且年變化波動明顯,而此期是夏玉米分化莖節的營養生長階段,以根生長為中心,是需水量最多的發育階段,降水量不足嚴重影響夏玉米的生長發育,尤其是2000年、2003年、2014年,降水量分別為1.3 mm、2.9 mm、5.8 mm。日照時數年變化呈下降趨勢,1993—2003年年變化較小,2004—2019年年變化較大,最小年份是39.8 h,最大年份是119.9 h(圖3)。
2.1.4 拔節—抽雄期氣溫、降水、日照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拔節—抽雄期的氣溫年變化呈上升趨勢,年際間波動較小;降水年變化呈下降趨勢,下降趨勢在所有發育期中最明顯,且年際間波動較大,拔節到抽雄期是玉米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時期,生育特點是生長中心由根系轉向莖葉,雄穗、雌穗已先后開始分化,植株進入快速生長期。這個階段根、莖、葉的生長與穗分化之間爭奪養分、水分的矛盾突出,是決定穗數、每穗小花數和成熟期早晚的關鍵時期,因此主攻目標是促葉、壯稈,爭取穗大、粒多,正是追肥灌水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正值雨熱同季,是所有發育期降水量最多的時期,氣溫和降水基本適宜夏玉米的生長,但1994年、1996年、2018年在該發育期,降水量分別為336.5 mm、461.2 mm、339.1 mm,降水量遠大于發育期需求,出現了內澇,導致這3年夏玉米產量受到嚴重影響(圖4)。
2.1.5 抽雄—乳熟期氣溫、降水、日照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抽雄—乳熟期的氣溫年變化比較平穩;降水年變化呈上升趨勢,抽雄—乳熟期夏玉米需水達到高峰,該期間降水量決定著夏玉米的產量,田間水分狀況對玉米開花、授粉和籽粒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1999年、2007年降水量最少,分別為15.8 mm、7.5 mm,同年玉米產量也較其他年份明顯偏低;日照時數年變化呈弱的下降趨勢,年際間變化較小(圖5)。
2.1.6 乳熟—成熟期氣溫、降水、日照氣候變化特征分析 乳熟—成熟期的氣溫年變化呈微弱上升趨勢,降水年變化也呈微弱上升趨勢,年際間變化仍舊波動較大,日照年變化呈下降趨勢。乳熟—成熟期對降水量需求相對較少,這個時期的平均氣溫19.7℃,基本在適宜溫度范圍之內(圖6)。由于夏玉米在灌漿時期需要充足的光照,故對日照要求較高,而該時期的日照時數年變化呈下降趨勢,因此光照不足對夏玉米的灌漿有一定影響,氣溫和降水對夏玉米來說是較適宜的。
2.2 全發育期氣溫、降水、日照變化特征分析
全發育期氣溫年變化較平穩,呈微弱上升趨勢,尤其是2006—2015年這10年年際間變化很小。降水年變化呈下降趨勢,年際間變化較大,降水量明顯偏多和明顯偏少都不利于夏玉米的生長發育,1994年降水量最大,為888.8 mm,
該年夏玉米受災嚴重,產量為歷年最低,1999年、2000年、2003年降水量僅為歷年同期51%、56%、52%(圖7)。由于干旱,同年夏玉米產量也較低。日照年變化呈下降趨勢,對夏玉米的生長發育有一定的影響。
3 結論與討論
三河地區夏玉米各個發育期氣溫年變化普遍呈上升趨勢,但變化不太明顯;降水年變化除抽雄—乳熟期、乳熟—成熟期呈上升趨勢外,其余發育期年變化均呈下降趨勢,全發育期降水年變化也呈下降趨勢;日照年變化除拔節—抽雄期呈上升趨勢外,其余發育期均呈下降趨勢,全發育期日照年變化也呈下降趨勢。
在三河地區,夏玉米播種時間一般在6月中下旬,收獲季節一般在9月下旬,這時期的氣溫適宜夏玉米的生長發育,所以氣溫不是限制夏玉米生長發育的主要氣候因子;降水是限制夏玉米生長發育的主要氣候因子,降水適宜度大小和旱澇有著很好的對應關系,同時影響著夏玉米的產量,三河1994年發生澇災,2000年發生旱災,同年夏玉米產量明顯偏低;夏玉米是短日性C4植物,光合作用效率較高,喜光,尤其是乳熟—成熟期,日照的明顯偏少對夏玉米的生長發育和產量也形成了一定的影響。
研究考慮了影響夏玉米生長發育的主要氣候因子,未考慮大風、冰雹等突發性災害天氣對夏玉米造成的影響,也未考慮隨著氣候的變化夏玉米品種該如何改良以及相關田間管理技術的改進,在今后的研究中將作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劉曉英,周鵬,閆利霞,等.廊坊地區夏玉米氣候適宜度評價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6,32(6):151-159.
[2] 代立芹,李春強,魏瑞江.河北省夏玉米氣候適宜度及其變化特征分析[J].生態環境學報,2011,20(6):1031-1036.
[3] 張秀云,姚玉璧,楊金虎,等.中國西北氣候變暖及其對農業的影響對策[J].生態環境學報,2017,26(9):1514-1520.
[4] 魏瑞江,宋迎波,王鑫.基于氣候適宜度的玉米產量動態預報方法[J].應用氣象學報,2009,20(5):622-627.
[5] 王長燕,趙景波,李小燕.華北地區氣候暖干化的農業適應性對策研究[J].干旱區地理,2006,29(5):32-38.
[6] 薛生梁,劉明春,張惠玲.河西走廊玉米生態氣候分析與適生種植氣候區劃[J].中國農業氣象,2003,24(2):12-15.
[7] 盛紹學,張建軍,王曉東.安徽省夏玉米氣候適宜性及時空格局特征[J].地理研究,2014,33(8):1467-1476.
[8] 史本林,朱新玉,胡云川,等.夏玉米氣候適宜性對全球氣候變暖的響應—以商丘地區為例[J].地理科學,2013,33(10):1277-1284.
[9] 呂艷杰,李開忠,楊德光,等.吉林省玉米氣候適宜性評價研究[J].玉米科學,2011,19(5):148-152.
[10] 李春強,李保國,洪克勤.河北省近35年農作物需水量變化趨勢分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9,17(2):359-363.
[11] 何奇瑾,周廣勝.我國夏玉米潛在種植分布區的氣候適宜性研究[J].地理學報,2011,66(11):1443-1450.
[12] 廊坊市統計局.廊坊經濟統計年鑒[M].廊坊:廊坊市統計局,1993-2014.
責任編輯:黃艷飛
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to Summer Corn Production in the Sanhe Region
LIU Xiao-ying et al (Sanhe Meteorol-ogical Bureau, Langfang, Hebei 065200)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to the production of summer corn in Sanhe region,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of temperature, rainfall and sunlight in the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summer corn in Sanhe region from 1993 to 2019.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changes of temperature at each developmental stage of summer maize in Sanhe area generally showed an upward trend, but the changes were not obvious; the annual changes of rainfall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except for the rising trend at the male extraction-milk ripening stage, milk ripening stage-maturing stage, and the annual changes of rainfall at the whole developmental stage also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sunlight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except the jointing tasseling stage, and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sunlight during the whole development period also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To Sanhe Region, temperature is suitable for summer corn growth, but rainfall is the main reason of limiting the production.
Key words Summer corn; Adaptation; Climate change; Sanh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