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芳 付雪平 劉心梅 邱慧靜
原發性肝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后患者會出現體質量減輕、乏力以及肝區疼痛的癥狀,對人體的危害性極大。一般情況下,臨床主要通過手術以及介入治療等方式對該病進行治療,其中以手術治療最為常見。肝癌肝部分切除術是臨床用于治療原發性肝癌的常用方式,該手術的治療效果較好,但患者在手術后極易出現腹脹的癥狀,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腸道的蠕動,導致正常的排氣排便受到阻礙,影響患者康復[1]。因此,在對原發性肝癌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還需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患者腹脹的情況,促進患者康復。鑒于此,本研究將選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接受手術治療的11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采用足三里穴位敷貼與耳穴按壓的方式治療患者的術后腹脹癥狀,并對其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在興國縣人民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110例原發性肝癌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患者55例,男25例,女30例;年齡18~82歲,均值(56.25±2.45)歲;發病時間2~8 d,均值(4.14±0.04)d。觀察組患者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齡18~81歲,均值(56.21±2.42)歲;發病時間2~7 d,均值(4.11±0.09)d。2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
1.2 診斷標準符合《中華肝臟病雜志》[2]中的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1)經肝癌標志物檢測確認為原發性肝癌的患者;(2)行肝癌肝部分切除術的患者。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精神疾病,認知功能存在障礙的患者;(2)存在其他消化道疾病的患者;(3)凝血功能存在障礙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實施肝膽外科常規治療及護理措施。手術結束后仔細檢查引流管道是否出現彎折的現象,保證引流管道的通暢,并觀察引流液是否存在沉淀及其絮狀物。將患者推回病房后,護理人員需對患者進行按摩和拍背,并協助患者活動關節,指導患者平臥,每隔2 h幫助患者翻身,術后1 d讓患者采取坐位,協助患者在床上進行翻身、關節活動等運動,以此類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取足三里穴位敷貼聯合耳穴按壓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1)足三里穴位敷貼:①定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側,犢鼻下3.33 cm處,與脛骨前緣約一橫指的距離。②敷貼制作:將厚樸打粉后過200篩目,取100 g厚樸粉與20 g蜂蜜相互調和,制成1.5 cm×1.5 cm×0.5 cm的藥餅,并將其固定在無菌敷貼的中心位置,置于冷柜中保存備用。③操作方法:采用紅外線燈將冷藏后的藥膏加熱軟化,讓患者采取仰臥位,以完全暴露下肢至膝蓋以上為宜,使用消毒酒精對足三里穴位周圍的皮膚進行消毒后貼上無菌敷貼,3次/d,直至肛門排氣。(2)耳穴按壓:①定位:選擇耳廓上的胃、脾、大腸、小腸以及交感等穴位。②操作方法:對穴位進行常規消毒后將王不留行籽分別貼在5個穴位上,并采用拇指及食指按壓,直到患者出現熱麻、脹痛等感覺。3次/d,1~2 min/次,直至肛門排氣。(3)在手術后每日早上9點,使用軟尺經臍繞腹一圈,測量患者的腹圍(精確到1 cm),對2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的腹脹程度進行評分并對比。
1.4.2 觀察指標(1)對2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以及腸鳴音恢復時間進行比較。(2)對2組患者的經口進食時間以及住院時間進行比較。

2.1 2組患者的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以及腸鳴音恢復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例,
2.2 2組患者經口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比較觀察組患者的經口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經口進食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的腹脹程度比較術后第1、第2天,2組患者的腹脹程度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3天,觀察組患者的腹脹程度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術后不同時間段腹脹程度評分比較 (例,
原發性肝癌主要是發生在肝細胞和肝內膽管上皮細胞的腫瘤,多采取肝切除術的方式治療該病,治療效果較好。但是,由于該手術在操作過程中需要使用手術器械牽拉腹部臟器,極易損害到胃腸道神經,再加上圍手術期會出現電解質紊亂的現象,使患者腹部反射變弱,導致患者的胃腸功能不能及時恢復,腸腔內的氣體無法被吸收,出現腹脹的狀況。中醫認為[3],出現術后腹脹的原因主要與氣血虧虛、脾胃虛弱以及氣機不調等因素相關,病理表現為脾虛氣滯及濁氣不降等。因此,對術后腹脹的治療應遵循益氣健脾、調理氣機的治療原則,以此來促進患者的氣血運行,盡快恢復患者的臟腑功能。
中醫外治療法指的是無需內服藥的治療方法,主要在體外刺激患者的經絡、臟腑以及局部病灶的方式進行治療,可起到提高患者身體機能的作用。臨床常用于改善患者胃腸功能的外治療法主要有穴位貼敷以及耳穴按壓等。穴位貼敷療法主要是在中醫經絡學說的基礎上所創立的一種外治療法,該治療方法具有調節經脈、平衡陰陽的作用,與內服藥物治療的效果一致。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中的腧穴,位置處于脛骨前嵴外側一橫指附近,《四總穴歌》有言:“肚腹三里留”,表示胃經的脈氣屬胃絡脾,主要在胸腹深處循行,而肚腹相關的疾病多與脾胃相關聯,說明在足三里進行治療,能夠達到治愈腹脹的目的?,F代醫學理論認為[4],刺激足三里穴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外周血免疫細胞數量,有利于提高患者機體的免疫力,達到抵抗病邪的目的。厚樸是一種木蘭科植物,具有燥濕消痰、下氣寬中以及健胃消食的功效,藥物的成分主要是厚樸醇,該成分可在Cajal間質細胞中發揮作用,產生自發性的電活動,可在胃腸道肌層內定時活動。因此,采用厚樸粉在足三里穴位進行貼敷,有利于促進患者胃腸動力的恢復,在改善消化不良、腹脹便秘等癥狀中具有良好的效果。耳穴治療屬于中醫針灸治療的一種,《靈樞·口問》有言:“五臟六腑,十二經脈有絡于耳者”,說明耳穴與全身經脈都有著密切的關聯。耳穴也是耳廓外皮與臟腑及組織器官相通的部位,耳廓上分布的神經能夠有效控制胃腸道迷走神經的神經支,而迷走神經能夠起到調節胃腸運動的作用,因此通過耳穴按壓的方式能夠促進胃腸平滑肌的活動,加快胃腸功能的恢復速度,達到治愈腹脹的目的[5]。使用厚樸粉貼敷足三里穴,能夠與足三里穴位中的鈣離子、鉀離子以及鈉離子相互作用,有助于加快患者的腸鳴音和術后排氣時間。而耳穴按壓主要是通過經絡感傳,起到健脾益氣,瀉下通氣的作用,有利于加快胃腸平滑肌的蠕動,可縮短患者的排便時間,改善預后。本研究中觀察組使用足三里穴位敷貼聯合耳穴按壓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后,患者的胃腸道恢復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可見足三里穴位敷貼聯合耳穴按壓的方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手術對原發性肝癌患者帶來的應激反應,有利于縮短患者的術后排氣時間、排便以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加快患者的恢復。通過足三里穴位敷貼與耳穴按壓的方式能夠加快患者胃腸道的恢復,使患者的胃腸道蠕動功能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食欲,有利于縮短患者經口進食時間,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促進患者的身體康復,使患者能夠盡快出院,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本研究中觀察組對患者實施足三里穴位敷貼與耳穴按壓聯合治療的方式后,患者的術后進食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比對照組短(P<0.05)。由此可見,對術后腹脹的原發性肝癌患者實施足三里穴位敷貼、耳穴按壓聯合治療的方式,可有效促進患者的胃腸道蠕動,加快患者的經口進食時間,縮短住院時間。一般情況下,進行腹部手術的患者,絕大多數都會出現術后腹脹的情況,主要是因為進行腹部手術的過程中會阻礙患者腸蠕動的正常作用,導致肛門無法排氣、排便,從而引起腹脹[6]。中藥敷貼的主要藥物成分為厚樸,該藥物的健胃消食、行氣燥濕等功效對緩解術后腹脹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再加上耳穴貼壓的方式,能夠刺激患者的腸胃活動,可有效調整臟腑的氣血功能,促進機體的陰陽平衡,使患者能夠正常排氣、排便,有助于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恢復,減輕術后腹脹的癥狀。本研究中觀察組對患者實施足三里穴位敷貼與耳穴按壓聯合治療的方式后,該組患者術后第3天的腹脹改善程度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由結果可見足三里穴位敷貼與耳穴按壓聯合治療能夠有效改善原發性肝癌患者的術后腹脹程度,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綜上所述,采用足三里穴位敷貼聯合耳穴按壓對原發性肝癌術后腹脹的患者進行治療,能夠促進患者的胃腸道恢復,緩解術后腹脹的情況,使患者能夠盡快恢復,可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值得在臨床中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