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曄琦
中風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其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身體癱瘓、語言功能障礙等,且該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可明顯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及家庭幸福指數(shù)[1]。近年來臨床治療該病患者存活率雖得到明顯提高,但仍有多數(shù)患者存在神經(jīng)功能障礙。針刺屬中醫(yī)特色技術之一,對于中風恢復期患者具有一定療效,但無法徹底治愈該病。中醫(yī)認為,中風恢復期屬“風癆鼓膈”范疇,其治療原則應以疏通經(jīng)絡、祛瘀活血為主。自擬清腦舒絡湯含黃芪、丹參、當歸、川芎、紅花等多味中藥,具有益氣活血、化瘀通絡的功效,對于改善因各種疾病導致偏癱及神經(jīng)功能障礙患者的部分癥狀具有一定效果[2]。本研究旨在探究自擬清腦舒絡湯聯(lián)合針刺對中風恢復期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130例中風恢復期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65例,選取患者均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接受治療。對照組中女性32例,男性33例;病程1~6個月,平均(2.71±1.24)個月;年齡46~80歲,平均(63.23±10.27)歲。觀察組中女性34例,男性31例;病程0.5~6個月,平均(2.46±1.56)個月;年齡47~79歲,平均(63.31±10.32)歲。觀察組與對照組基本數(shù)據(jù)資料比較,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一般資料可進行對比分析。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允許此項研究。
1.2 診斷標準中醫(yī)診斷標準:以《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風痰瘀阻證診斷標準為參照。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病情恢復期患者;患者、家屬簽字參與本研究等。排除標準:患有精神疾病者;合并嚴重心血管等相關疾病者;存在意識障礙、言語不清者;無法順利溝通者等。
1.4 方法對照組使用針刺治療:患者麻痹相反側的顳上前后斜線中,在前斜線的1/5和后斜線的2/5處使用2寸毫針和28號毫針,深度為1.0~1.5英寸;在患側上肢,選擇外關、極泉、曲池等,患側下肢穴位有陽陵泉、足三里等;然后應用2.5~3.0寸毫針進行針刺,留針30 min,10 min/次,6次/周。觀察組于此基礎上行自擬清腦舒絡湯治療:丹參、川牛膝各15 g,黃芪30 g,紅花、桃仁、地龍各8 g,當歸、川芎、赤芍各10 g,雞血藤25 g,甘草5 g。用法:水煎400 ml,200 ml/次,2次/d。2組治療為期1個月。
1.5 觀察指標①將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進行比較,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為準評定,其中治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量表(NIHSS)[5]評估的神經(jīng)功能評分下降>90%,且患者照常工作,患者身體偏癱等癥狀消失;顯效:神經(jīng)功能評分下降46%~90%,部分患者生活能力明顯恢復正常,上述癥狀改善顯著;有效:神經(jīng)功能評分降低至18%~45%,可獨立生活,且癥狀有轉變;無效:NIHSS評分降低<18%,未能獨自生活,生活需照料。總有效率為治愈率、顯效率及有效率相加。②對比神經(jīng)功能,使用NIHSS評分量表評估2組神經(jīng)功能缺損狀況,評分范圍為0~42分,分數(shù)越低,神經(jīng)功能缺損越輕;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表(MMSE)[6]評估2組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總分30分,分數(shù)高,恢復情況好;機體活動功能以Fugl-Meyer活動評分[7]評估,<50分為嚴重運動障礙,分數(shù)低則活動障礙嚴重。③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結果,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外周空腹靜脈血5 ml,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紅細胞沉降率(ESR)水平,并采用XE-2100型血細胞分析儀檢測纖維蛋白原(FIB)、紅細胞比容(Hct)水平。

2.1 臨床療效2組患者總有效率分別為86.15%、70.77%,觀察組較高(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神經(jīng)功能治療后2組NIHSS評分較治療前下降,觀察組偏低;而MMSE評分、Fugl-Meyer活動評分上升,觀察組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神經(jīng)功能比較 (例,
2.3 血液流變學與治療前對比治療后2組ESR、Hct、FIB水平下降,且觀察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例,
西醫(yī)方面認為中風與腦組織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其導致患者腦內局部動脈血不足,腦組織缺血缺氧引發(fā)一系列癥狀。針刺方法對于中風恢復期肢體功能障礙患者較為適用,但單用針刺療效受限[8]。
中醫(yī)認為中風恢復期常因氣虛血瘀、氣血運行無力,或脾虛濕阻、導致腦絡不通,形成各種臨床癥狀,因而其病機為本虛標實,其中腎氣虧虛為本虛,痰濁、瘀血為標實。自擬清腦舒絡湯基礎方中黃芪具有益氣活血、祛瘀通絡的功效;當歸、丹參及雞血藤可活血益氣、化瘀;川芎、紅花、桃仁具有補氣、活血化瘀的功效;赤芍可祛瘀涼血;川牛膝可利尿活血;地龍暢通經(jīng)絡;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協(xié)同發(fā)揮活血益氣、通絡化瘀的功效。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且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而MMSE評分、Fugl-Meyer活動評分偏高,表明自擬清腦舒絡湯聯(lián)合針刺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活動功能及神經(jīng)功能,提高治療效果,與李儉[9]研究結果一致。ESR水平降低可增加血流,減弱血管阻力,進而改善血液循環(huán),緩解病情;Hct水平升高可增加紅細胞的分泌,阻礙血液流通,使病情加重;FIB可釋放大量組織因子,影響患者機體血液流動,不利于病情恢復。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可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血液流變性;中風的發(fā)病與腦血管關系密切,血液中的成分異??稍黾友吼ざ燃耙鹧毫髯儗W的改變,自擬清腦舒絡湯中多種中藥成分可通過降低機體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環(huán)進而改善機體血液流變學[10]。丹參中的有效成分可擴張微血管,降低血液黏度,進而改善血液微循環(huán);赤芍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流的功效[11]。楊健[12]研究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ESR、Hct、FIB水平低于對照組,表明自擬清腦舒絡湯聯(lián)合針刺可改善機體血液流變學,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病情恢復。
綜上,自擬清腦舒絡湯聯(lián)合針刺使中風恢復期患者神經(jīng)功能改善,調節(jié)血液流變學指標,促進血液微循環(huán),促進病情恢復,值得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