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婷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多發于中老年群體[1]。患者可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隨著疾病進展,可能伴隨體質量減輕、貧血等全身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命健康[2]。外科手術是治療結直腸癌的基礎方案[3],傳統開腹手術對機體損傷較大,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腹腔鏡微創手術憑借自身手術創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在臨床中得到了推廣與普及,現如今被廣泛應用到腹部疾病治療之中[4]。但結直腸癌患者年齡多數偏高,身體機能相對較差,自我修復能力相對較弱,患者容易出現術后疼痛、胃腸道反應等不良狀況[5]。為了提高手術治療效果,加快患者術后康復,山西省腫瘤醫院對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實施針刺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山西省腫瘤醫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70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通過隨機分組的方式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針刺組,各35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12例;年齡45~74歲,平均(60.76±5.48)歲;腫瘤類型:直腸癌21例,結腸癌14例;病理組織學類型:管狀腺癌22例,黏液腺癌9例,乳頭狀腺癌4例;腫瘤最大直徑2.84~5.72 cm,平均(4.39±1.65)cm;Dukes分期:B期21例,C期8例,D期6例。針刺組中男21例,女14例;年齡43~76歲,平均(60.92±5.51)歲;腫瘤類型:直腸癌22例,結腸癌13例;病理組織學類型:管狀腺癌19例,黏液腺癌11例,乳頭狀腺癌5例;腫瘤最大直徑2.81~5.83 cm,平均(4.43±1.69)cm;Dukes分期:B期20例,C期10例,D期5例。本次研究經山西省腫瘤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進行,對2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分析比較,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活檢確診為結直腸惡性腫瘤,且符合手術切除指征,均行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②腫瘤最大直徑<6 cm,且未浸潤周圍組織;③基線KPS評分>60分;④自愿加入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②出血性疾病與凝血功能障礙者;③暈針、拒絕針刺治療者;④合并精神疾病者。
1.3 方法①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術前患者進行機械性腸道準備,并與術前8 h禁食禁水。患者取截石位,常規消毒鋪巾,插管并做好全身麻醉。于臍部下方約1 cm處作一手術切口作為觀察孔,并建立CO2人工氣腹,腹壓維持在12~15 mm Hg(1 mm Hg=0.133 kPa)。將腹腔鏡由觀察孔置入,并在病灶腹部做4個操作孔。置入5 mm與12 mm Trocar,觀察患者腹部病灶位置、形態與大小情況。采用超聲刀處理腫瘤血管,并采用塑料肽夾于其根部進行夾閉。分離腸系膜,并對系膜根部靜脈進行結扎。根據病灶位置,選擇合適的腹壁切口將病灶組織拉出體外并切除。常規清掃淋巴結并吻合腸管,確認切除、清掃完畢后用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并做好縫合、抗感染等工作。②干預治療。對照組術后接受常規護理與對癥治療,包括病情觀察,靜脈營養補充等。待患者清醒后,需詢問患者的感受,根據患者實際狀況實施針對性心理疏導。同時做好并發癥預防工作,結合患者實際情況酌情使用鎮痛藥物。針刺組在此基礎上實施針刺治療,患者取仰臥位,用醫用酒精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采用0.25 mm×40 mm華佗牌無菌不銹鋼毫針進行針刺。選穴:足三里、內關,采用指切進針法進針,后轉為捻轉補瀉法,針刺強度結合患者實際情況而定,患者出現酸、麻、脹等感覺為得氣,得氣后留針30 min。術后6 h便可進行首次針刺治療,之后每日早9時與晚9時進行1次針刺,待患者腸鳴音恢復、排氣、排便均出現后,停止針刺治療。
1.4 觀察指標①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進行評估,使用一標有0~10刻度的標尺表示患者的疼痛程度,其中0表示無痛,10表示劇痛,根據患者選取與自身疼痛癥狀相符的標尺刻度,患者評分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②記錄2組患者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并進行分析比較;③術前及手術5 d后,抽取患者5 ml空腹靜脈血置于無菌抗凝管內,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血漿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水平。

2.1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術后1、12 h,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24、48 h,針刺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VAS評分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針刺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比較 (例,
2.3 2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治療后,2組患者CD3+、CD4+水平較治療前均有所下降,CD8+水平相對升高,提示患者術后出現免疫應激反應,免疫功能發生一定波動。手術5 d后,針刺組CD3+、CD4+、CD4+/CD8+比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CD8+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針刺治療有助于緩解患者術后免疫應激反應,對免疫功能影響較小。見表3。

表3 2組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指標比較 (例,
手術創傷可引起患者出現劇烈的應激反應,導致免疫功能抑制,繼而影響患者術后恢復情況[6]。血漿T淋巴細胞亞群可以介導、參與一系列免疫反應,是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的有效指標。CD3+是成熟T淋巴細胞表面標志,可直觀反映機體的免疫狀態;CD4+是輔助性T淋巴細胞,其主要功能是增強吞噬細胞介導的抗感染作用和增強B細胞介導的體液免疫應答;CD8+細胞是抑制/殺傷性T淋巴細胞,主要功能是特異性直接殺傷靶細胞。通常情況下,CD4+、CD8+相互制約、相互協調,二者間比值保持著動態平衡。一旦CD4+/CD8+比值被破壞,提示機體處于免疫抑制狀態。結直腸癌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多數患者體內存在明顯的免疫抑制[7]。當前主要采取外科手術治療的方式消除腫瘤負荷,改善患者機體免疫抑制狀態。但腹腔鏡手術中,手術創傷、手術麻醉、CO2氣腹等因素均可對患者免疫功能造成一定影響,導致機體出現應激反應,加重患者免疫抑制狀態。故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減輕患者的應激反應,改善免疫抑制狀態對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具有重大意義。
針刺治療可以給予機體一定的良性刺激,起到調氣血、通經脈的作用。宋宇龍等[8]在研究中指出,針刺治療在腹腔鏡手術后鎮痛、調節胃腸道及分泌功能等方面具有突出療效。胃腸道反應是腹腔鏡手術的常見并發癥,受到藥物麻醉、手術操作、CO2氣腹等影響,加之患者年齡偏高,身體機能較差,患者在術后容易出現腹脹、排氣時間延長、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嚴重者甚至出現水電解質紊亂、腸梗阻等癥狀。中醫學認為,胃腸道功能紊亂的主要原因在于經氣不暢、經絡受損,通過針刺治療可以起到行氣止痛、通經活絡的功效。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主要穴位之一,可生發胃氣、燥化脾濕,針刺足三里可調節胃腸平滑肌收縮功能,當胃腸蠕動緩慢時,針刺可刺激其進行收縮;胃腸平滑肌痙攣時,針刺有助于胃腸平滑肌松弛。內關乃手厥陰心包經常用穴位之一,可理氣止痛、寧心安神,針刺內關可松弛幽門平滑肌,增強胃動力,促進胃排空。針刺足三里、內關有助于消脹行氣、通腑健脾,有助于減輕患者胃腸道不適,促進胃腸道功能恢復。
經皮穴位電刺激可以減輕腹腔鏡直腸癌手術患者免疫抑制狀態,并減輕手術引起的胃腸功能紊亂,促進患者術后機體康復[9]。結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接受針刺治療有助于減輕患者術后胃腸道癥狀,縮短患者術后輸液及住院時間[10]。以上研究均表明,針刺治療有助于改善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本次研究表明,針刺組患者術后24、48 h的VA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針刺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刺治療可以有效減輕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手術5 d后,針刺組CD3+、CD4+、CD4+/CD8+比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CD8+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刺治療可以減輕患者應激反應,改善患者免疫抑制狀態,有助于患者恢復免疫功能。
綜上所述,針刺治療在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術患者術后的應用效果顯著,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術后疼痛,促進患者胃腸道功能恢復,減輕患者應激反應,調節機體的免疫功能。其具有較高的實際應用價值,值得進行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