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愛華
耳鳴是一種主觀癥狀,其自身并不會對人體帶來傷害。但是如果不對患者的耳鳴癥狀進行及時治療,長時間如此則很有可能會對人體聽力產生不良影響,同時還會降低患者的睡眠質量,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當前,臨床對耳鳴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所以其藥物治療效果相對較差。有研究表示,對于耳鳴患者來說,為其提供相應的護理干預能夠使其臨床癥狀獲得有效緩解。而近幾年來,隨著中醫治療的發展和進步,其在臨床中獲得了較為普遍的應用。當前,中醫護理在臨床中已經成為對耳鳴伴失眠患者進行護理的重要方式,其通過按摩、情志護理以及辨證食療等干預,能夠使患者的睡眠質量獲得有效改善,有利于改善患者預后[1]。本研究的主要目標就是分析中醫護理對耳鳴患者的效果觀察及睡眠質量評分影響,具體報道詳細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018年2月—2020年6月收治的耳鳴患者68例,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各34例。其中參照組男、女患者分別21例和13例;年齡24~85歲,平均年齡(61.05±3.05)歲;病程最短4個月,最長15年,平均病程(6.28±0.26)年。觀察組男、女患者分別為22例和12例;年齡24~80歲,平均年齡(61.22±3.27)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4年,平均病程(6.19±0.35)年。通過比較可知,2組患者的性別以及年齡等資料差異并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耳鳴以及睡眠障礙相關診斷標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確診為耳鳴,并存在一定的睡眠障礙;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良好;所有患者以及家屬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存在嚴重精神疾病以及意識障礙患者;妊娠以及哺乳期婦女;臨床資料不完善患者。
1.3 方法
1.3.1 護理方法參照組實行常規護理干預。和患者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并對其性格特征進行評估,了解其心理狀態,對其實行針對性的心理指導;告知患者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不要食用刺激性較強的食物;告知其睡前不要做劇烈運動,不要食用具有興奮作用的藥品和食物。觀察組實行中醫護理干預。①穴位按摩。保持呼吸平穩,患者取坐位,將手掌心貼合于兩側耳道口,使其外耳道保持在封閉狀態。把雙手放置在枕部,食指折疊于中指上方,食指下滑并緊扣于后枕部位,雙手交換,叩擊24次,之后雙手同時叩擊48次。使用熱水進行泡腳,同時對涌泉穴進行按壓,可以對兩側涌泉穴進行同時按摩,時間為15 min;使用中指或者食指對耳屏進行按壓,每次20~30下;使用雙手拇指和食指按照患者雙耳耳輪,上下摩擦,時間為10 min。②辨證食療。飲食以性溫、味甘為主,多食用牛肉、韭菜、羊肉以及生姜等具有溫陽功效的食物,少食或者不食用西瓜以及梨等生冷食物,盡量少喝綠茶。按照患者的疾病特征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對于痰火郁結患者,可以食用百合粥;對于肝火上炎患者,可以食用芹菜瘦肉粥;對于氣血兩虛患者,可以多食用紅棗桂圓粥;對于風熱侵襲者,可以食用薄荷粥或葛根粥;對于氣血瘀滯患者,可以食用桃仁拌木耳。可以利用播放視頻等方式來強化患者對中醫護理的認識和了解,如果患者的認知能力不高,則要對其進行反復教學,保證其可以對護理方式進行充分了解[2]。③中醫情志護理。患者的情緒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其治療成效產生直接性的影響,再加上耳鳴患者在治療期間很容易產生焦慮擔憂等不良情緒,治療依從性較差,對此護理人員要和患者保持溝通和交流,緩解其不良情緒,可以利用播放音樂的形式來轉移其注意力,進而使其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接受治療。④生活指導。四季作息應該按照季節陰陽的相互關系進行合理調整;對于秋冬季,要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要作用背部、足下以及丹田等部位的保暖工作;而夏季則可進行日光浴,注意不要吹電風扇,空調;合理運動,強化自身抵抗力,可以引導其做一些較為舒緩、柔和的運動,比如散步、八段錦、五禽戲以及慢跑等,不要過度運動,注意勞逸結合。
1.3.2 觀察指標使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評分(PSQI)對患者的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障礙以及睡眠效率進行評估,分數越低,則表示患者的睡眠質量越高;同時對2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比較,并詳細記錄。

2.1 2組患者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障礙以及睡眠效率比較和參照組相比,觀察組的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障礙以及睡眠效率評分相對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障礙以及睡眠效率比較 (例,
2.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參照組的護理滿意度明顯低于觀察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耳鳴指的是在電刺激以及無聲源存在的狀態下,患者顱內或者是耳內產生聲音的主觀癥狀,經常伴隨或者不伴隨產生睡眠障礙、心煩易怒、聽力下降、焦慮以及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反應[3]。其中,睡眠障礙會使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更加嚴重,會對患者的臨床治療成效產生不利影響。耳鳴是聽覺功能降低的重要表現,其會在一定程度上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并且還有可能會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睡眠障礙以及心理障礙。其主要是由于聽覺系統所產生的病理性改變,發病機制較為復雜,通常以耳部無法辨別外界聲源以及電刺激為主要表現,是聽覺神經瘤等一系列疾病的首發癥狀。臨床一般是使用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同時給予其相應的護理干預。對于耳鳴患者,其會合并睡眠障礙,這主要是由于患者長時間受到耳鳴的影響,其很容易產生孤獨以及自卑等不良情緒,作息不夠規律,進而產生睡眠障礙。而睡眠障礙則會增加患者的耳鳴時間,會使患者的病情更加嚴重,進而逐漸形成惡性循環[4]。
以往在對患者實行常規護理的過程中,其并沒有對患者的個體化特征進行重視,只是對患者實行單一護理,成效較差。中醫護理是對耳鳴合并睡眠障礙患者進行干預的有效方式,其能夠利用穴位按摩來強化對患者外耳道對聲源的敏感程度,可以提高患者的耳部舒適感。按摩涌泉對于促進患者足部的血液循環是非常有利的,可以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對患者的鼓膜以及耳輪進行按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腦部以及耳部血液淤積。再加上耳部神經的分布較為密集,按摩能夠舒緩患者神經,有利于患者盡快入睡[5]。與此同時,耳鳴的產生和耳部神經阻斷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通過對患者實行按摩護理,能夠對其神經傳導進行有效疏通,可以使其耳部神經逐漸恢復到正常狀態,可以改善患者的耳鳴頻率以及癥狀,對于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以及改善患者預后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辨證食療可以按照患者的癥狀分型對其實行針對性護理,其中,瘦肉芹菜粥有著清肝瀉熱的功效;葛根粥能夠疏風解表;百合粥可以清熱化痰;桃仁拌木耳有著舒筋活血的功效;紅棗桂圓粥的益氣補血作用顯著。通過對患者實行中醫護理干預,患者的聽覺功能可以獲得有效改善,待患者的病情大體恢復之后,其不良情緒也就可以獲得有效緩解,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改善患者預后。中醫護理干預是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飲食以及作息行為等進行嚴格規范的護理干預模式,其能夠對患者的疾病危險因素進行有效避免[6]。總之,中醫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提高治療成效,其對于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強化患者對疾病的治療信心和治療依從性,同時還可以降低住院時間,促進良好醫患關系的形成。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睡眠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參照組;相比于參照組,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更高,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在對耳鳴患者所進行的護理中,中醫護理能夠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評分,對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以及促進患者的盡快恢復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綜上研究所述,中醫護理干預在耳鳴患者中的應用,其可以提高患者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并且對于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以及改善患者預后都是非常有利的,值得今后臨床中推廣以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