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宇 牛澤群

我是聽著雷鋒的故事長大的。全心全意為居民服務,用實際行動弘揚傳承雷鋒精神,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吳振華
吳振華,女,漢族,1968年8月出生,200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10月參加工作,現為撫順市望花區和平街道雷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當選為撫順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先后獲得“中國好人”“遼寧好人”“遼寧省婦聯系統先進工作者”“遼寧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網格員”“撫順市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1960年,在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當天,年輕的士兵雷鋒在撫順一處軍營里寫下了自己的誓言:“我要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永遠做人民群眾的忠實的勤務員。”
時光荏苒。幾十年后,當年的軍營早已成為一片老舊的居民區,而就在這片名為“雷鋒社區”的居民區里,有一位社區干部正沿著雷鋒的足跡,帶領社區黨員群眾在建設美麗幸福社區的道路上昂首前進。她,就是撫順市望花區和平街道雷鋒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吳振華。
用“春天般的溫暖”
凝聚民心
2008年4月,吳振華剛上任時,這里還叫“風華社區”。
然而,當時風華社區的面貌毫無“風華”:社區沒有圍墻,路人隨意穿行;社區內的道路晴天是“揚灰路”,雨天是“泥水路”;沒有路燈,一到夜晚漆黑一片……
面對怨聲載道的居民,吳振華立下了軍令狀:一定要改變社區的面貌!寫申請、打報告、找上級、跑資金……吳振華像上緊了發條的陀螺一樣忙個不停。樓院建起了圍墻,樓道粉刷一新,院里安裝了健身器材、規劃了停車位、建起了雷鋒廣場和紅色文化長廊;社區從道路硬化到亮化再到綠化,樓道燈、墻體燈、路燈一應俱全,晚上出來遛彎、健身的居民越來越多,廣大居民也對吳振華越來越認可。
2012年,居民陳雪玲的愛人病逝,留下她和11歲的女兒相依為命。吳振華第一時間上門和陳雪玲談心,聯系企業資助,組織社區內黨員與她家結成幫扶對子。在吳振華無微不至的關懷下,陳雪玲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氣。如今,陳雪玲的女兒已經成為一名大學生。陳雪玲含著眼淚告訴記者:“沒有吳書記,我可能真的挺不過來。”
有一次,與社區10號樓只隔一條馬路的地方發生液化氣泄漏事故,吳振華第一時間趕來,果斷地將10號樓的電閘關掉,隨即指揮工作人員將全體居民疏散到安全地帶,避免了人員傷亡事故的發生。
斷水斷電、暖氣不熱、鄰里糾紛、婆媳矛盾……社區內的大事小情,居民們都逐漸習慣了“找吳書記”。吳振華用“春天般的溫暖”全心全意為居民服務,將全體居民的心凝聚在了一起。在她的倡導下,“好鄰居志愿服務隊”“巾幗志愿者服務隊”等10余支志愿者團隊如雨后春筍般成立,為居民提供理發、義診、治安巡邏、知識講座等20余項便民服務。
在一次社區聯歡會上,幾名居民自編自演了一段快板:“咱的書記吳振華,人稱風華一朵花,大事小情她解決,社區建設她來抓。犧牲小我為大家,咱們百姓都愛她。”
用“螺絲釘精神”
增強黨建活力
2012年,撫順市和望花區提出了創建雷鋒城區的目標,吳振華也提出了自己的目標:創建雷鋒社區。
“機器由于有許許多多螺絲釘的連接和固定,才成了一個堅實的整體。”雷鋒的這句名言,為吳振華開展社區服務工作指明了方向。2013年,吳振華在全區帶頭創辦了“黨員家庭代辦站”,倡導社區每一名黨員像螺絲釘一樣貢獻自己的力量。代辦站除了為本樓老弱病殘人群提供一些照料性服務,還為有實際困難的居民提供代繳各種費用、代辦各種證件等服務。隨后,轄區13個 商業網點、新區8棟居民樓也建立了代辦站,整個社區建成了“8分鐘便民服務生活圈”。目前,代辦站已為居民代辦各類事項2萬余件,受到居民的好評。
在吳振華的帶動下,23號樓黨員家庭代辦站負責人李公利,盡管身患股骨頭壞死,行動很不方便,仍然熱心為居民服務。有一次,他幫居民聯系更換煤氣罐,送煤氣罐的人要給他一些“提成”。李公利笑了,指著“黨員家庭代辦站”的牌子告訴對方:“我們是黨員,為群眾義務服務,哪能要什么提成?你還是讓更換煤氣罐的居民享受優惠吧!”
“黨員家庭代辦站”這一黨建品牌,溫暖了居民的心,提振了社區廣大黨員服務群眾的精氣神。社區與群眾、黨員與群眾的心緊緊地連在一起,和諧之花在社區悄然綻放。吳振華因勢利導,通過設立愛心資金、創立雷鋒文化大講堂、成立支部夜校、舉辦雷鋒文化藝術節等工作載體,扎扎實實地把爭創雷鋒社區工作推向深入。2017年3月3日,風華社區正式更名為雷鋒社區;9月27日,雷鋒社區揭牌儀式在社區隆重舉行。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間,吳振華帶領社區黨員開展巡邏、設卡、消毒、宣傳等工作。黨員李來云因過度勞累引發支原體肺炎,沒住幾天院就回到社區繼續堅守崗位;黨員劉穎身患腦梗行動不便,就動員女兒陪同自己巡邏;黨員劉全國每天騎著電動自行車、舉著社區配發的宣傳喇叭四處宣傳防疫知識,被居民譽為“最美流動宣傳員”……
用“釘子精神”
提升治理水平
為進一步強化共駐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服務水平,吳振華像釘子一樣,擠出時間,鉆研社區與其他單位的工作交叉點,先后與駐區駐街單位、社區大黨委單位、“雷字號”成員單位及社會各界志愿服務團體共計30余個單位和團體結成共建對子,大大提升了服務質量和社區建設水平。
社區內有6棟房齡40多年的外走廊老樓,冬季暖氣不熱。吳振華積極與鋼廠暖氣廠溝通,為360戶居民更換了暖氣管,溫暖了住房,更溫暖了人心。
居民王玉紅的兒子受了工傷后被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起訴后法院判決遲遲得不到執行,一家人面臨沉重的生活壓力。社區與望花區人民法院結成共建單位后,吳振華就王玉紅一家人的煩心事與法院進行了溝通。在法院的大力協調下,該單位執行了法院判決,王玉紅兒子的生活有了充分保障,困擾其一家多年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雷鋒派出所民警與社區黨員干部并肩作戰;錦州銀行望花分行在社區舉辦反欺詐知識講座,有效提高了社區居民防范欺詐風險的能力……在吳振華的協調努力下,一個個共建單位相繼走進雷鋒社區,一個個暖心的故事在雷鋒社區傳頌。
“雷鋒說,要把別人的困難當成自己的困難,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對我來說,居民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居民的快樂就是我的幸福。”吳振華帶領社區黨員群眾走在新時代的幸福路上,一路汗水,一路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