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澤群

宋東奎,男,滿族,1973年1月出生,2004年7月入黨,凌源市刀爾登鎮興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董事長、凌源市百利有限公司總經理、凌源市興旺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現任凌源市刀爾登鎮柏杖子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先后獲得“朝陽市優秀共產黨員”“朝陽市勞動模范”“凌源市脫貧攻堅先進村干部暨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就要聽黨話、跟黨走。我一定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把家鄉建設成環境優美、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
——宋東奎
“刀爾登”,蒙古語,意為“水草豐美的低洼之地”。水質優良的青龍河穿刀爾登鎮而過,為這個遼西小鎮增添了一道美麗的風景。然而,正是由于地處青龍河核心保護區,刀爾登鎮發展工業的先天條件不足。過去的刀爾登鎮柏杖子村,人均耕地不到2畝,村民大多以種植苞米和外出務工為主要經濟來源,是一個省級貧困村。
為了改變村莊的貧困面貌,在市里做了多年輔警的宋東奎毅然回到家鄉,帶領村民闖出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道路。
心系致富產業
2013年,回村擔任村委會副主任的宋東奎,開始探索發展致富產業的道路。
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宋東奎發現種植雙孢菇市場前景好。村里爭取到一筆幫扶資金,建起了10棟雙孢菇簡易冷棚。但對于這個新興產業,大多數村民持觀望態度。“我們一定要給村民打個樣兒,把雙孢菇項目發展起來。”宋東奎帶頭租下4棟大棚,以每月1.5萬元的高薪從福建聘請了一名技術員,又發動村里的6名黨員承包了剩余的6棟大棚。
萬事開頭難。對于種植要領,高薪請來的技術員總是講一半、留一半;雙孢菇收獲后,因宋東奎對市場行情了解不多,沒能賣上好價錢。當年,種植雙孢菇沒有掙到錢。
于是,在生產中,宋東奎時時處處留心,終于將全套種植技術學到了手,成為一名“土專家”;在銷售時,他認真調研市場,在北京、沈陽等城市打開了銷路,售價也上漲了將近一倍。第二年春天,每個大棚平均掙了1.5萬元。
這一回,不用村里動員,就有很多村民跟著種植雙孢菇。村里建了9棟大棚,村民自建27棟大棚,而且都已“鳥槍換炮”,建的都是高標準大棚。在宋東奎的推動下,村黨總支領辦了興旺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產業模式,發展食用菌種植戶82戶。當年,種植戶戶均年收入2萬元以上,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2016年,眾望所歸的宋東奎當選為村委會主任。
“雞蛋不能都放到一個籃子里。”在雙孢菇項目實現規模化量產后,宋東奎提出充分利用好國家政策,在現有產業基礎上進一步擴大生產種類和生產規模,推動村集體經濟從“單腿跳”向“雙腿邁步”轉變。經過認真調研,他選定了香菇種植項目。2018年,宋東奎推動村里新建了占地45畝,包括18棟高標準冷棚、3條發酵隧道和1個發酵池的種植小區。在各種項目資金未到位的情況下,宋東奎通過個人擔保、借債,硬是在6個月時間里完成了小區的建設工作。沒想到,由于種種原因,當年年末扶持資金沒能撥付到位,家里擠滿了前來要債的人,妻子氣得連哭帶數落,宋東奎也急得滿嘴起泡。
即便是這樣,宋東奎也沒有停下帶領全村群眾發展富民產業的腳步。在鎮黨委的支持和幫助下,各項扶持資金陸續到位,柏杖子村的食用菌生產也走上了快車道。目前,柏杖子村共有食用菌生產大棚314棟,其中雙孢菇大棚100棟、香菇大棚214棟,年產食用菌1500噸,銷售額達2000余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32萬元,安置全村600多名村民就業。
在宋東奎的建議下,村里還建起了食用菌加工廠,生產雙孢菇鹿肉醬,不僅延伸了食用菌產業鏈條,增加了產品附加值,還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安置了一批村民就業。2020年,宋東奎當選村黨總支書記,實現了“一肩挑”。
愛灑貧困村民
從一個對食用菌種植一無所知的農民成長為一個“土專家”,宋東奎下了很大功夫。每當有村民向他請教種植技術時,他總是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對方。在他的心里,鄉親們掙到錢比自己掙到錢都高興。
村民小宋小時候是個苦孩子,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親。跟隨改嫁的母親生活沒幾年,他又被分出來自己過日子,得到的唯一財產就是一把飯勺。宋東奎心疼這個要強的小伙子,便帶上他一起租種大棚,沒幾年,小宋就徹底翻了身。如今,小宋娶妻生子,開上了小轎車,在凌源市里買了商品房。每當與宋東奎聊起這些年來自身的變化,小宋都會流下感激的熱淚。
產業的興旺,帶富了許多村民。然而,村里仍有50戶、97人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由于種種原因沒能脫貧。宋東奎大量吸納建檔立卡貧困戶到大棚務工,在村里設置環境整治、道路清掃等公益崗位,極大地改善了他們的生活。
村民老張失去了兒子,兒媳改嫁,老兩口帶著一個孫子和一個孫女艱難度日。有時候,老張難受得一邊在地里干活一邊哭。宋東奎把他介紹到村里的大棚打工,又為他安排了村道保潔的公益崗位,老張一年能收入將近兩萬元,臉上逐漸有了笑容。
2018年、2019年,柏杖子村利用村集體經濟收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每人每年發放800元分紅款。2020年,按照上級安排,柏杖子村將集體經濟收入38萬多元上交鎮上,由鎮里統一安排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分紅事宜,為全鎮扶貧工作作出了貢獻。“陽光總在風雨后”,在宋東奎的帶領下,柏杖子村徹底摘下了省級貧困村的帽子,建檔立卡貧困戶如期銷號。
情牽美麗鄉村
剛上任時,面對村里基礎設施差、村路難行、垃圾亂扔等千頭萬緒的問題,宋東奎曾經感嘆“手里沒錢,干事真難”。隨著村莊一天天變得富裕,宋東奎也適時將整治村屯環境、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上了日程。近年來,柏杖子村打井16眼,為村民灌溉田地提供了方便;全村主道全部硬化,修水泥橋2座,有效改善了群眾的出行條件;新建垃圾池11個、文化廣場5個,栽植道邊風景樹1500株……村容村貌發生了極大變化。每到晚上,總會有村民聚集在健身器材齊全的廣場上,扭起秧歌、跳起廣場舞,盡情享受閑適快樂的農家生活。
宋東奎將全部心血和汗水奉獻給了柏杖子村,自家的生活卻“滑坡”了。近幾年,他為村民東奔西走,自家的公司和大棚完全扔給了妻子管理;為了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時常自掏腰包。為了幫村里籌措發展產業的資金,他又悄悄用自家存款墊付,還將剛買不久的小轎車賣掉,換成一輛車齡近20年的二手車。他說:“我是土生土長的柏杖子人,又是一名共產黨員,讓鄉親們富起來、讓村莊美起來,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