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名宇航員搭乘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載人龍飛船與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與空間站的其余宇航員匯合。

出行Crew-2任務的4名宇航員與此前的7名宇航員擁抱慶祝。
此前,SpaceX載人龍飛船搭載“獵鷹9號”火箭從美國佛羅里達肯尼迪航天中心39A(LC-39A)發射場升空,開啟載人2號(Crew-2)商業航天任務。
2011年航天飛機退役,美國本土航天事業陷入短暫停滯,NASA開啟商業載人項目,尋求私營公司制造航天器。此次的Crew-2是美國第二次使用私營航天器將宇航員送往國際空間站。

此次“太空旅客”由2名美國宇航員、1名日本宇航員和1名歐洲宇航員組成。值得注意的是,歐洲宇航員首次出現在“旅客”名單中。

法新社此前報道,這4名宇航員都曾飛赴過太空。按計劃,他們將替換在去年8月抵達空間站的Crew-1任務的4名成員,并在軌道實驗室輪值6個月后返回地球。
NASA國際空間站項目首席科學家科特科斯特洛(Kirt Costello)表示,輪值期間他們將進行260多項實驗。“Crew-2此次的研究重點是人類的免疫功能。”
此外,宇航員們還將在國際空間站安裝新的太陽能板(IROSA),升級空間站的太陽能系統。
NASA宇航員指揮官在發布會上表示,4名宇航員均已接種新冠疫苗。

SpaceX作為商業航空航天公司,其運載工具的一大特點就是“可回收”。
出行此次任務的“獵鷹9號”火箭和“奮進號”龍飛船均是二手裝備。此次發射是“獵鷹9號”火箭的第57次發射,截至目前其成功率達100%。“奮進號”龍飛船在2020年5月31日完成SpaceX的首次載人飛行。這次“奮進號”的再利用是有史以來首次使用二手的載人航天器出行任務。
本次任務使用的載人龍飛船是SpaceX的二代龍飛船(Dragon 2),可以回收再利用,并在第一代龍飛船的基礎上進行了升級,能與空間站自動完成對接而不需要人工操作。二代龍飛船直徑4米,高8.1米。它和航天飛機一樣,最多可載7名宇航員,但目前最多只搭載了4名宇航員。
載人龍飛船頂部的頭錐蓋子在對接過程中能夠開啟,露出對接機構,與空間脫離時則會關閉,起到保護飛船和對接機構的作用。
龍飛船的服務艙外側是一圈太陽能電池,與傳統太陽能“展開翼”的造型不同,二代龍飛船的太陽能電池看起來像它的“百褶裙”。

此次太空站的研究重點是繼續之前的“組織芯片”研究。
此前,spaceX通過Dragon貨運艙將有一種經過特殊設計的效載荷“組織芯片”運往國際空間站。這是一種包含多種細胞類型的人體器官小型模型。該模型在失重環境下能形成3D結構,并有著與人類體內大致相同的生長行為。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在太空中觀察該組織的生長過程,來模擬人體變化,包括衰老、骨骼狀況和肌肉流失等。
在地球上的衰老過程以及相關疾病與由失重引起的諸多人體變化有著相似之處,但在太空中這種變化會發展得更快。這意味著科學家可以通過太空中的組織芯片來模擬地球上數月甚至數年的變化。
CASIs副程序科學家利茲沃倫(LizWarren)說:“太空飛行會導致人體發生許多重大變化。”“我們期望太空中的組織芯片表現得像宇航員的身體一樣,經歷著同樣的快速變化。”
此外,此次的任務專員佩斯奎特還將研究失重對使用大腦類器官的影響。有效載荷中還有一種由干細胞技術培育的大腦類器官,研究者希望能夠在微重力下觀察這一“大腦類器官”,探究腦細胞的存活條件和功能。
NASA希望這項研究能為更長時間、更遠距離的深空探索做準備,并助力地球上人類腦部疾病研究,如自閉癥、阿爾茨海默癥的治療。
“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時刻。”國際空間站計劃經理弗蘭克德溫恩說:“我們將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科學科學和技術開發,這對未來阿爾忒彌斯計劃和對太陽系的下一步探索來說是必須的。”

在新聞發布會上,NASA的新聞秘書希望人們將焦點集中在此次的Crew-2任務上。但記者們仍接連問起馬斯克的月球計劃。
NASA授予SpaceX一項價值29億美元的合同,將月球著陸器建造任務交給了商業航天公司SpaceX,并要求改造SpaceX-直用于火星探索的巨型火箭“星艦”。
馬斯克說:“能被NASA選中執行重返月球任務是種榮幸。”
此外,馬斯克還表示希望在月球上建立永久性基地,在火星上建立一座城市,以成就“宇宙文明”。他說道:“我們不想成為那些單行星物種之一,我們想成為一個多行星物種。”
按照NASA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宇航員們將在2024年登陸月球,人們普遍認為這一計劃不太可能實現,尤其因為國會并沒有按照NASA的要求為登月著陸器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
馬斯克承認,他過去對SpaceX的時間表的確“有些樂觀”了(SpaceX火箭和航天器的研發周期往往是馬斯克預測的兩倍)。但他又補充說,星艦應已準備就緒,在幾年內執行載人任務。
他說:“對于徹底改變太空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擁有一枚能迅速重復使用的火箭。”“那是通往天堂的大門。”
馬斯克認為,盡管技術上有難題,但仍可實現2024年登月的目標。
他說:“我們將制造很多火箭,其中可能要炸毀很多。”“但我認為最終會實現的,2024年(登月)是可能的。”(摘自美《深科技》)
(編輯/小文)
海外星云 2021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