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月
不知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么很多近現代國畫家最出名的創作主題都是“動物”呢?像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吳作人的熊貓、黃胄的驢,當然,還有李可染的牛。牛年新春,讓我們先來認識這位“畫牛大師”李可染吧!
“孺子可教,素質可染”
1907年,李可染出生于江蘇徐州的一個普通家庭。七歲上私塾時,李可染碰到了一位十分寬容的私塾先生,這位先生從來不會因為學生背不好書就亮出戒尺,也不會為難這個喜歡在書本上寫寫畫畫的“熊孩子”。
李可染對畫畫的癡迷,便是從這份“縱容”開始的。他不僅天賦異稟,還特別走運,學藝之路上遇到了諸多良師益友。“可染”的名字就是他的小學圖畫老師王琴舫為他起的。王先生見其聰慧好學,評價他“孺子可教,素質可染”,從此就有了“李可染”這個伴隨他一生的名字,再也沒有人提起他的本名“李永順”。
當時的王琴舫已然是業內知名的花烏畫家,正所謂“名師出高徒”,如果把對李可染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師長統統列進一張名單,恐怕你會看到很多大名鼎鼎的“厲害角色”。
幸運的求學之路
錢食芝是徐州有名的山水畫家,也是李可染第一位真正的國畫老師。李可染放暑假時經常扒著錢先生畫室的窗戶聽課,他的執著沒有被辜負,錢食芝最終收他為徒。
1923年,李可染離開徐州前往上海求學,這讓他的眼界更為開闊。書畫家吳昌碩的真跡、思想家康有為的演說,無不觸動著李可染的內心。這段求學經歷給他帶來的最大收獲是,他接觸到了西方繪畫。
求學期間,李可染師從美術教育家林風眠和法國油畫家克羅多,專攻素描和油畫。李可染越來越覺得“畫得好看”才是繪畫的目標,何必在意用的是中國筆墨還是西方技法呢?他嘗試將中西繪畫技法結合起來,摸索一條新路。
稀奇說
錢食芝能詩善畫,技藝精湛,尤以畫山水見長,享有“詩書畫三絕”的美譽。他對李可染關愛有加,曾專門為其繪制過一幅五尺山水條幅作為習畫范本,還在畫上題詩:“童年能弄墨,靈敏應世稀,汝子鵬搏上,余漸鶿退飛。”可見錢食芝早就發現了李可柒的繪畫天賦,并對他寄予厚望。
才華擋不住
李可染加入杭州美術團體“一八藝社”后,他的作品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他曾在社團里結識了愛國青年郭沫若與周恩來,還有幸與美學家蔡儀切磋技藝,繪制了不少“現代山水畫”。
時值二十世紀上半葉,國內兩種主流的繪畫派別交鋒激烈:有人堅守“寫意”水墨畫創作,卻不能與時俱進;有人追捧“寫實”西方油畫,但功底并不扎實。能兼顧兩派之長的恐怕也只有李可染了。
李可染的水墨風景寫生運用傳統國畫的筆法,卻能將透視與明暗關系等西方繪畫技法融入其中。他擅長描繪日出或日落時逆光的山林,對運墨與留白的把握精妙絕倫——看那鄉野間的墻壁與寧靜的河流,仿佛泛起了微微霞光。
回憶牛棚往事
牛在中國文化語境中是任勞任怨、堅強隱忍的象征。抗戰時期,李可染居住在重慶沙坪壩,他的家與牛棚相鄰,水牛早出晚歸的田園景象令李可染深有感觸。他想起了魯迅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寫下的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便提筆畫起了牛,沒想到一畫就是幾十年。晚年的他更是將自己的畫室堂號命名為“師牛堂”。
李可染筆下的牛,或站、或臥、或游于池塘,姿態萬千,趣味橫生,寥寥數筆,便成一幅田園小景。《牧韻圖》中,放牛人脫去上衣,倚靠在大樹“懷中”吹笛,水牛伴著笛聲在一旁閉目傾聽,享受著盛夏濃蔭下的清涼、自在。
《風雨歸牧》中,兩個頑皮的小牧童騎在牛背上,趕著牛在水中踱步前行。李可染以墨塊鋪就牛的軀干,用線條勾勒牛角和牧童衣服的紋路,線面結合的表現手法令人耳目一新,而遠處朦朧的山川與近處的水面留白讓畫面的層次感一下子豐富了起來。
作家老舍先生在《看畫》一文中專門寫道: “大約在五年前吧,文藝協會義賣會員們的書畫,可染兄弟畫了一幅水牛、一幅山水,交給了我。這兩張我自己買下了,那幅水牛今天還在我的書齋兼客廳兼臥室里懸掛著。我極愛那幾筆抹成的牛!”這“幾筆抹成的牛”說起來容易,實則深藏著畫家數十年深厚的繪畫功底。
李牛還是齊牛?
1947年,李可染在好友徐悲鴻的引薦下拜訪了當時已八十三歲高齡的齊白石。李可染聽說齊白石從來“只認畫不認人”,便特意攜帶了二十張比較滿意的畫作前去拜訪。果然,齊白石看過畫后對李可染青睞有加,還將他比作明代書畫家徐渭。
李可染趁機拜齊白石為師,他們同為“草根出身”的畫家,共同語言頗多。二人熟識之后還曾一起作畫,切磋技藝。
2017年的一場藝術品拍賣會上,署名“齊璜”(齊白石的別名)的畫以三十余萬元的價格成交,另一幅同題材的畫卻拍出了七千多萬的高價。原來這幅畫是師徒二人的合作作品。齊白石題字,弟子李可染負責畫牛。齊白石畫蝦堪稱一絕,可論起畫牛,恐怕還得讓賢于李可染。
走一路畫一路
1956年,李可染開啟了“行萬里路”的模式,長達八個月的寫生之旅讓他遍覽祖國的山川美景。《魯迅故鄉紹興城》《萬縣》《江城朝霧》《嘉定大佛》《峨眉山秋色》《巫峽百步梯》……只要你將畫作標題穿起來就能梳理出他的游覽路線。
在那之后,高產的李可染陸續創作了《漓江》《萬山紅遍》《五牛圖》等不同類型的作品,但這些作品不再是百分之百的“寫生”,而是加入了更多創作思想,可視作李可染繪畫道路上的又一次轉型。
李可染多年來始終筆耕不輟,他像他畫作中的牛一樣不問天寒暑熱,只顧辛勤耕耘。他曾說繪畫是“采一煉十”,采礦無疑是艱辛的,冶煉更需要付出百倍心力,而真正的藝術家必須兼備采礦者和冶煉者的堅忍意志才能創作出受人喜愛的藝術作品。
練筆時間:牛刀小試
畫牛總共分幾步?快拿起畫筆跟隨王冬老師學畫簡筆畫吧!這頭牛是不是很憨態可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