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寧夏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寧夏銀川750021)
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位于北緯37°~39°,日照充足、熱量豐富、晝夜溫差大,產出的葡萄具有香氣發育完全、色素形成良好、糖酸度協調等特征[1],是世界上最適合種植釀酒葡萄和生產高端葡萄酒的優質產區,是中國最大的釀酒葡萄集中種植連片區和酒莊酒生產產區?!百R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列入中歐地理標志互相保護協定附錄,品牌價值近300億元。但是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9大重點產業之一,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發展還存在技術支撐不足、綜合效益發揮不夠、全產業鏈體系發育不足等問題。隨著中國葡萄酒市場競爭的加劇,葡萄酒業已經進入了品牌競爭時代,如何通過品牌營銷擴大產品知名度,培育產品美譽度,提高產業市場競爭力,是賀蘭山東麓葡萄產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得到了國家及自治區的高度重視,享受一系列優惠政策支持,經過近40年的發展,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現已進入高質量品牌化發展的重要階段。近年來,產區先后有50多家酒莊的1 000多款葡萄酒在國際各類重要賽事上獲得大獎,產區賀蘭紅、賀蘭晴雪、銀色高地、迦南美地、留世、西夏王、長城天賦、張裕摩塞爾、賀東莊園、立蘭等酒莊的葡萄酒遠銷德國、美國、比利時、加拿大、法國、新加坡、丹麥、澳大利亞、西班牙及中國香港、澳門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榮登2020中國品牌價值評價區域品牌榜(地理標志產品)第十位,產區影響力日益凸顯,產業帶動力持續放大,產品競爭力顯著增強[2],已初步形成了以賀蘭縣金山試驗區、西夏區鎮北堡、農墾玉泉營、青銅峽市鴿子山、紅寺堡區肖家窯5個酒莊集群。
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面積為20萬hm2,到2019年底已開墾利用7.82萬hm2。其中,在“十二五”期間,新建葡萄基地2.71萬hm2,總規模達到5.23萬hm2;“十三五”期間,新建葡萄基地2.59萬hm2,總規模達到7.82萬hm2,建成賀蘭山東麓百萬畝葡萄文化長廊,其中釀酒葡萄種植面積為3.31萬hm2,預計在“十四五”期間,葡萄種植面積將達到11.18萬hm2,釀酒葡萄種植面積將達到6.67萬hm2。賀蘭山東麓產區將成為我國最大的葡萄酒生產及加工基地。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產業發展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產業發展情況
截至2019年底,賀蘭山東麓產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為3.31萬hm2,占全國的1/4,已建成酒莊92家,在家酒莊119家,預計共建成酒莊211家。2019年葡萄酒加工能力為20萬t,年產葡萄酒1.3億瓶,葡萄酒綜合產值達到261億元。截至目前,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還有大量待開發荒地資源,因此產區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還有巨大潛力。釀酒葡萄產業被確定為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集中力量發展9大重點產業之一。預計在“十四五”期間,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種植基地總規模將達到6.67萬hm2,年產優質葡萄酒25萬(t3億瓶)以上,葡萄酒綜合產值實現1 000億元[3]。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區將在“十四五”期間得到跨越式的發展。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產業分布情況如圖2所示。

圖2 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產業分布情況
賀蘭山東麓產區從品種引進、苗木繁育、葡萄園管理到酒莊建設、葡萄酒釀造等方面都堅持高標準投入與建設。釀酒葡萄種植主要以赤霞珠、蛇龍珠、梅鹿輒、霞多麗、雷司令等品種為主,并通過國內外高端專業人才引進不斷提升產區釀酒葡萄栽培管理和葡萄酒釀造工藝水平。從年份看,賀蘭山東麓是世界上年輕且最具發展潛力的產區;但從產業發展看,產區制定了全國首個葡萄酒產區保護條例,實行全國唯一的酒莊列級化管理制度,形成了完善成熟產區保護管理體系。
波特鉆石模型(Michael Porter diamond Model)由美國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于1990年提出。波特認為,影響一個國家或地區特定產業競爭力的因素有6個,包括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產業以及企業戰略結構和同業競爭4個基本要素,另外還包括政府和機會2個外部要素(見圖3)。本文運用鉆石模型分析方法,對影響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圖3 鉆石模型
影響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產業的生產要素包括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
2.1.1 初級生產要素 釀酒葡萄產區的自然資源、氣候條件以及地理位置等屬于初級生產要素。賀蘭山東麓產區地處于“一山一河”獨特的地理位置?!耙簧健笔侵纲R蘭山南北綿延200多km“天然屏障”,阻隔了沙塵和寒流;“一河”是指黃河流經寧夏397 km葡萄灌溉的“水源保障”調節了葡萄生長期的氣候。產區活動積溫充足、日照合適、降水適當、氣候冷涼干燥,適合于釀酒葡萄品種的生長。產區獨特的地理、氣候和土壤優勢使賀蘭山東麓成為中國釀酒葡萄最佳種植區[4],極具發展潛力。
2.1.2 高級生產要素 葡萄酒文化背景、葡萄種植技術、管理方法、釀造技術和科研院所等屬于高級生產要素。寧夏賀蘭山東麓產區提出了采用抗寒嫁接苗、溝栽法等措施。在建園模式上一直堅持高質量栽植方法,并創造了成齡葡萄園改造提升“一清三改”技術。在葡萄酒質量優化技術和控制體系方面的研究比較先進,解決了產區葡萄酒釀造的關鍵技術。建成了中國葡萄酒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了寧夏大學葡萄酒學院,為產業持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撐。但是由于生產投入不足,管理措施不到位,土壤肥力較差,產量不高,加之釀酒葡萄建園投資以及葡萄園所需的管理費用等,使葡萄種植成本仍然過高。
在政策的推動和產區的吸引下,法國路易威登、保樂力加等國際巨頭以及張裕、長城、美的等國內龍頭企業到銀川建酒莊,完成了大、中、小規模酒莊梯次布局,形成了西夏王、張裕、長城、賀蘭山、賀蘭神、夏桐、賀蘭紅、類人首、加貝蘭、銀色高地、志輝源石、立蘭、迦南美地、美賀等眾多知名品牌。但與國內外著名葡萄酒品牌相比,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品牌競爭優勢還不夠突出。
2.2.1 市場需求 根據國際葡萄與葡萄酒組織(OIV)的統計,中國2019年為全球第十大葡萄酒生產國,葡萄酒產量約8.3億L,即11億瓶。同時,中國是全球第五大、亞洲第一大葡萄酒消費國,年消費量為17.8億L。從這個數據看,雖然賀蘭山東麓釀酒葡萄基地面積超過全國種植面積的1/4,但是葡萄酒的產量只占國產葡萄酒的1/10,說明該產區葡萄酒與國內其他產區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同時產區產業也具有巨大的生產力和市場潛力。
2.2.2 生態需求 葡萄產業可以大量利用非農耕地,比如戈壁、荒灘、丘陵、溝壑等。而賀蘭山東麓地區曾長期被作為主要砂石料的開采區,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釀酒葡萄的廣泛種植與發展使得廢棄砂坑遍地、山體溝壑縱橫的賀蘭山東麓地區生態得以恢復和保護。產區森林覆蓋率因逐漸建成酒莊的綠化及防護林建設得以大幅度的提高。特別是葡萄園的“淺溝種植”成為賀蘭山東麓最大的洪水攔蓄工程,減少了當地的水土流失。而在寧夏“十四五”規劃中,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將和加強黃河灘區治理、生態恢復以及荒地資源利用改造相結合,成為賀蘭山東麓生態建設的重要途徑。
葡萄酒產業是所有涉農產業中產業鏈條最長、關聯度最高的,同時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突出,也是最適合進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5],在保護生態環境和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因此,在賀蘭山東麓核心產區補齊葡萄酒產業配套服務不足短板,推進全產業鏈實現,可以帶動周邊文化旅游、包裝物流、電商等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發展。同時,寧夏酒莊數量多、聚集度高,葡萄酒設計、研發、安裝及配套服務需求量都很大,通過一站式生產及配套服務的完善,可以大幅降低寧夏葡萄酒的生產成本。
在國內10大葡萄酒產區中,賀蘭山東麓產區是黨委政府最重視、資源稟賦最優越、政策制度最完善的產區,最有潛力成為世界優質葡萄酒產區。從國際來看,蓬勃發展的賀蘭山東麓產區,已成為國際葡萄酒界關注的熱點地區。但與國內外其他著名產區相比,賀蘭山東麓產區還缺少一批帶動力強、競爭力強、品牌力強的龍頭企業的引領,產區酒莊企業還欠缺緊跟市場需求變化的能力。如何將賀蘭山東麓產區歷史文化、風土品種等融入品牌,以高端品質打響酒莊及產品品牌,解決目前國內市場國產葡萄酒高中低端產品供求失衡、消費者對質量與價格失信的矛盾,增強寧夏葡萄酒的市場競爭力,這些都是產區亟待解決的難題。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均GDP不斷提高,消費者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深入和寬泛,國內市場對葡萄酒的需求量必將與日俱增,葡萄酒產業大有前景。在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形勢下,葡萄酒產業作為多產業融合、高綜合價值的復合產業,不僅是動力強勁的經濟增長點,而且也是前景廣闊的投資興奮點,必將步入全新的階段。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將葡萄酒產業確定為寧夏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集中力量發展9大重點產業之一,作為戰略性、支柱性產業進行謀劃發展,并提出要充分發揮賀蘭山東麓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按照“高端化引領、規?;N植、系列化生產、標準化釀造、品牌化經營”發展思路,建設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旅游產業生態經濟帶。
賀蘭山東麓產區要根據產區定位,深入研究產品特性,重視產品的差異化創新,運用個性化的釀造工藝技術精準生產多元化、多層次、風格各異的葡萄酒產品,完善和優化葡萄酒產品結構,在為市場提供高品質葡萄酒產品的同時,實現產品品種多樣化和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實行葡萄酒產品的合理分級,形成起泡、白葡萄酒、紅葡萄酒、冰葡萄酒和特種葡萄酒多樣化發展的產品類型,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多樣化消費需求。
發揮重點科研項目及本地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撐作用,為提高附加值奠定基礎。建立分子育種平臺,選育適應賀蘭山東麓產區的耐寒耐旱抗病優質品種,探索葡萄藤不埋土越冬但葡萄品質不下降的新路子。建立葡萄與葡萄酒智能化生產大數據平臺,化解寧夏葡萄酒產業生產成本高、市場競爭力小、智能化水平低等瓶頸問題。提升種植、釀造技術,以高水平技術創新推進產區產品風格形成,帶動產品創新和附加值提高。
加大對葡萄酒產業的生態補償及補貼。按種植面積補貼給種植者,鼓勵“種”。只有種出大量高質量的葡萄,才能為產區生態建設提供更多保障,增強產區吸引力。按收購葡萄的數量,補貼給加工者,鼓勵“釀”。鼓勵釀酒工藝、配方等的創新,有利于推進葡萄酒與我國傳統文化的融合,多渠道滿足中國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擴大消費。按葡萄酒原酒或成品酒的銷量,補貼給銷售服務商,鼓勵“銷”。鼓勵“銷”有利于從消費市場吸收葡萄酒愛好者進入葡萄酒產業,引導更多社會人群因地制宜參與銷售,充分發揮葡萄酒融合性強、帶動性強的作用,促進產、銷對接,增強產業活力。
賀蘭山東麓是世界公認的優質葡萄酒產區,得到了業內的認可,但市場對產區品牌和產品的認知度不高,對市場的影響力較小。從市場角度看,提升產區知名度還是需要做強規模較大的龍頭企業,增加產品市場的占有率。制定產區葡萄酒品牌建設規劃,明確地區葡萄酒品牌定位,創新營銷模式,加快優勢品牌的建立與推廣[6],著力打造產品、產區品牌,形成產品品牌和產區品牌的效應,增強市場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
開發延伸產業鏈,提升葡萄酒產業綜合效益。例如從葡萄籽中提取花青素可生產高檔保健用品,葡萄皮是美容產品的重要原料,葡萄樹根、枝干可用于景觀,利用葡萄園可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旅游活動。在賀蘭山東麓核心產區,規劃布局葡萄酒配套服務園區,提供軟木塞、橡木桶、灌裝設備、生產加工機械、維修及運營指導等配套服務,推進葡萄酒全產業鏈體系實現[7]。葡萄酒在運輸中怕震,對溫度、濕度等也有特殊要求,建議以產區業務打包方式“綁定”順豐等專業物流公司長期合作,發展專業化物流,促進葡萄酒流通。
以擴大消費為目標,深化“葡萄酒+文化+旅游”服務。以酒莊設施為基點,打造一批葡萄酒小鎮,從一產田園式葡萄園提供的葡萄風土和現代化生態農業體驗,延伸到二產個性化、定制化專屬葡萄酒釀造體驗,再延伸到三產國際化、專業化葡萄酒文化及現代鄉村旅游,將賀蘭山東麓打造為中國葡萄酒田園式體驗度假勝地。通過開發酒莊服務App,實現更便利的體驗和收獲。大力開發“葡萄酒+寧夏特色牛羊肉”食譜,從營養搭配、文化感受等方面不斷創新,形成寧夏“旅游+”“餐飲+”“文化+”的新抓手,全面提升賀蘭山東麓產區的吸引力和對外開放合作水平,促旅游升級、消費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