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棟
(甘肅省天祝縣金強河水利管理處,甘肅天祝733299)
根據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水文地質條件、當地天然建筑材料等特性比較,下壩址優于上壩址,故推薦下壩址為天祝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的水庫壩址。
兩壩址工程布置比較:兩壩址工程總體布置類似,擋水大壩、泄洪洞和輸水系統設計基本相同。上壩址水庫溢洪道布置地形條件較好,開挖工程量小,水庫庫盆大;下壩址溢洪道布置地形條件欠佳,開挖深度近30 m,開挖工程量大;輸水線路上壩址較下壩址長2.3 km。
從施工組織條件看,上壩址庫盆較下壩址庫盆大,建筑物易于布置,施工場地寬闊,施工期庫內的公路改建易于實施;上壩址壩頂長度較下壩址長,主體工程量遠大于下壩址,施工工期較長。
根據淹沒補償調查:上壩址水庫淹沒賠償小于下壩址37.96萬元。
兩庫址主體工程投資估算比較:上壩址水庫主體工程投資為8 574.61萬元,下壩址主體工程投資為6 263.76萬元,上、下兩壩址主體工程投資相差2 310.85萬元。通過上述兩壩址綜合比較,從技術上兩壩址建壩條件均滿足工程要求,工程投資下壩址優于上壩址,綜合比較推薦下壩址。
樞紐水庫設計為自密實堆石混凝土重力壩,正常蓄水位2 896.90 m,設計洪水位為2 897.21 m,校核洪水位為2 898.97 m,壩頂高程2 899.10 m,壩頂考慮交通,壩頂寬度設計為8.0 m,最大壩高48.55 m,壩頂長度111.9 m,壩體分為左、右擋水壩段、中孔壩段和溢流壩段3部分。
壩基覆蓋層深7~15 m,強風化層厚度1~3 m,巖體的完整性系數平均值0.25,弱風化層厚度5~8 m,巖體的完整性系數平均值0.47,巖石為凝灰巖,基礎條件較好;大壩建基在基巖弱分化層中、上限,建基高程2 850.55 m。
壩縱0+000.00縱級0+025.01段為左壩段一,長度25.01 m,壩縱0+025.01壩縱0+043.86段為左壩段二,長度18.85 m,壩縱0+082.86縱0+111.39段為右壩段,長度28.53 m。
正對主河床壩段(壩縱0+043.86壩縱0+062.86段)設一孔泄洪表孔,采用無閘控制;在壩身右側壩縱0+062.86壩縱0+082.86段布設一孔泄洪沖出沙中孔,在中孔上游設平板事故檢修閘門,孔口尺寸為2 m×2.5 m(寬×高),在中孔壩段壩縱0+072.23處設置引水管,壩縱0+076.36處布設交通廊道及吊物孔;大壩泄洪消能方式設計為挑流消能。
樞紐的永久交通:接改線后的藥水—藥泉公路,布置長680 m的盤山路至大壩右壩肩。
庫區公路改線:被水庫淹沒的樞紐以上約2.6 km長藥水—藥泉公路需要改線,經過現場踏勘,在右壩肩壩頂高程,沿山體等高線布設改線公路穿越庫區,在壩上2-600.00處與藥水—藥泉公路相接。
2.2.1 供水主管工程布置 供水主管線起點與壩體引水管道相接,管線長度16.57 km,靜水頭約320 m,沿線布設2級消能設施,供水主管線最大設計流量1.07 m/s,最小設計流量0.898 m/s。
2.2.2 供水一支管工程布置 一支管線從石門鎮主管線末端分水,沿金強河右岸Ⅲ級階地從后緣向前緣布設,階面寬闊而平坦,階面高程2 590~2 470 m,相對高差約120 m,地面自然坡度1.7%,管線長度7.3 km,終點至于上泉工業園區。供水一支管線設計流量0.191 8 m/s。
2.2.3 供水二支管工程布置 二支管道從石門鎮主管道分水,沿車路溝爬升,在樁號1+200處為石板村,設置分水口,供當地百姓用水,越過分水嶺后下行至寬溝溝底,跨越寬溝主溝道后沿斜坡爬升至寬溝西北部制高點入蓄水池,長度5.4 km。供水二支管線最大設計流量0.879 m/s,最小設計流量0.706 m/s。
石門河調蓄引水工程地處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西北部,用地為公共設施用地。永久占地總占地面積35.854 hm2,其中農用地面積為32.334 hm2,包括林地6.266 7 hm2,牧草地26.266 7 hm2;建設用地0.925 3 hm2;未利用地2.395 3 hm(2見表1)。

表1 項目用地面積匯總 單位:hm2
功能分區:淹沒區占地33.854 hm2,主體工程占地0.67 hm2,棄渣場占地1.33 hm2。
根據《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國發〔2008〕3號)文件,在保障本建設項目用地的同時,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程度。
項目建設單位對臨時占用耕地在施工完成后應予以復墾,同時要注重土地的集約和節約利用。對于工程棄渣、棄土進行合理處理,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保護生態環境。
項目在土地征收過程中應當切實維護被征地群眾的合法權益,正確處理好被征地群眾的安置補償等,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