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士銀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 二九二大隊,廣州 河源 510800)
20世紀60年代,前人通過愛曼測量、伽馬測量及槽探、坑道揭露工程,在浰源地區中粒、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中發現了鈾礦化點。近些年來,通過山地工程揭露,實現了浰源地區由礦點至小型礦床的突破。本文對浰源地區鈾礦地質特征、礦化特征及控礦因素進行了分析闡述,并對找礦遠景進行了分析論述,為下一步找礦工作提供基礎地質工作及找礦方向。
浰源地區位于粵北后加里東隆起帶邊緣,處于大東山—貴東東西向斷裂—巖漿巖帶東端和北東向新豐—恩平斷裂帶北端的交匯部位與北東向九連山復式褶皺帶的復合部位[1],構造及巖漿活動頻繁,有色、稀土、鈾、貴金屬及非金屬資源豐富,屬粵北成礦帶,具有優越的區域地質成礦背景。
區內出露的地層主要有震旦系(Z)、寒武系(∈)、奧陶系(O)、泥盆系(D)、石炭系(C)、三疊系(T)、侏羅系(J)及古近系(E),其中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地層組成九連山復式褶皺的基底。巖漿巖為燕山期三期花崗巖,位于大東山—貴東東西向斷裂—巖漿巖帶東端,自西向東依次為上圍巖體、浰源巖體及大壩巖體,為同一巖漿巖帶[2],前人已在上圍巖體、大壩巖體中分別發現了小型鈾礦床。除巖體外,可見有諸多小巖株、中、酸性巖脈等。構造活動主要有大東山—貴東深斷裂帶、恩平—新豐大斷裂帶及九連山復式褶皺帶。大東山—貴東深斷裂帶為近東西向分布的大東山—貴東巖漿巖—斷裂帶,屬南嶺緯向構造的次級構造,為區域控巖構造;恩平—新豐大斷裂帶,呈舒緩波狀延伸,總體走向NE,傾向NW,傾角60°,為壓扭性斷裂,斷裂帶中各斷裂平行分布或呈“多”字形右行側列,在斷層的南東盤形成早古生代淺變質地層的后隆起,北西盤構成狹長條帶分布的中、新生代斷陷紅盆,為區域控礦構造;九連山復式褶皺帶呈北東向分布,為區域上九連山—佛崗—郁南復背斜帶北東段的一部分,由一系列線狀倒轉褶皺組成,為加里東構造階段的產物。

圖1 浰源地區區域地質


圖2 浰源地區地質

表1 浰源地區黑云母花崗巖化學成分
碎裂花崗巖主要分布在構造帶上下盤和巖體接觸帶附近3~10 m,巖石發育強烈的云英巖化,可見長石的強絹云母化。蝕變和熱液產物中以細粒鱗片狀集合體絹云母為主,其次為團塊狀、細脈狀方解石和少量草綠色綠泥石。巖石中蝕變主要以絹云母化、赤鐵礦化和硅化為主,絹云母化在碎裂花崗巖中普遍可見,具赤鐵礦化的碎裂花崗巖部分地段可見,多呈樹枝狀、浸染狀、斑點狀分布,且賦礦的碎裂花崗巖的特點是不僅具強赤鐵礦化,且伴有紅黑色玉髓細脈,微裂隙極為發育,堿交代作用明顯,鉀長石含量增加并呈磚紅色,石英含量減少,黑云母數量極少(表2)。由此可見赤鐵礦化、鉀長石化、紅黑色硅質脈的組合是形成鈾礦化的基礎條件。

表2 浰源地區碎裂花崗巖與正常花崗巖礦物成分對比
工作區內的構造主要以斷裂構造為主(圖2),北東向斷裂構造為區內鈾礦化的控礦及含礦構造。北東向斷裂構造運動具有多期性、繼承性,早期以擠壓帶、動力變質帶為特征,晚期以斷陷為特征。熱液活動早期為白色塊狀石英,成礦期為紅黑色玉髓,之后又破碎形成白色塊狀石英角礫和紅黑色玉髓角礫,成礦晚期為梳狀石英脈[3-4]。斷裂帶總體傾向北西,局部傾向南東,傾角55°~88°,部分地段近乎直立,是一組壓扭性硅化破碎帶;斷裂帶走向上呈舒緩波狀,沿走向、傾向有膨脹、收縮、分支復合現象,發育硅化破碎帶、硅化構造角礫巖帶、硅化帶、石英脈等,主要由硅化碎裂巖、硅化構造角礫巖、硅化花崗巖、硅質巖等組成,斷裂帶兩側巖石具硅化碎裂現象,常見碎裂花崗巖。該斷裂為區內主要控礦及含礦構造,構造蝕變主要為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為主,礦化地段見赤鐵礦、黃鐵礦及少量螢石。
浰源鈾礦產于燕山三期中粒、中細粒黑云母花崗巖中,鈾礦化嚴格受北東向斷裂帶控制,礦體主要賦存于北東向硅化破碎帶內,礦化類型主要為硅化破碎帶型。
礦體主要產于破碎帶內變寬處,特別是分支復合及產狀變化過渡地段、硅化帶上下盤的紅色玉髓硅化角礫巖帶中(圖3)、分支復合共軛處、“S”形構造、兩條硅化破碎帶相交的硅化破碎帶、次級構造。礦化與赤紅色玉髓脈、黑色玉髓脈、赤鐵礦化、黑紫色螢石有關。礦體圍巖為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和蝕變碎裂花崗巖,近礦圍巖蝕變主要為赤鐵礦化、膠狀黃鐵礦化和高嶺土化,赤鐵礦化程度與礦化成正相關。礦體呈不連續的透鏡體,原生礦為瀝青鈾礦(圖4),呈脈狀、葡萄狀環帶狀、顯微浸染狀、顯微鮞狀。

圖3 浰源地區含礦構造礦化富集示意

圖4 浰源地區鈾礦巖芯及鏡下照片
北東向構造斷裂帶具有多期性、繼承性,主要由硅化破碎帶、硅化構造角礫巖帶等組成,與鈾礦化關系密切。構造帶中分支復合現象明顯,不僅為熱液活動提供了通道,斷裂的變異部位還是良好的賦礦空間[4],前人及前期工作也證實鈾礦化主要集中在硅化破碎帶復合、膨脹、變寬地段;多期次的熱液活動沿斷裂帶充填,形成石英、紅色玉髓、硅化角礫巖,其中中期形成的紅黑色玉髓脈與鈾礦化在空間關系上較為密切;硅化使巖石呈剛性脆性變形,在構造應力作用下容易形成破碎帶和節理裂隙,而花崗巖鈾礦主體產于剛性、脆性形變的斷裂帶中[5]。
浰源巖體與大壩巖體在華南地區統稱為九連山巖體,屬廣東省產鈾巖體,鈾礦體產于浰源巖體中粗粒黑云母花崗巖。礦化與赤鐵礦化、硅化等蝕變呈正相關,巖石脆性易于斷裂形成和發育,巖石中鈾含量高。該地區的花崗巖體平均鈾含量約13×10-6,平均釷含量約15×10-6,e(Th)/e(U)比值為1.15,有利于后期鈾的經活化、釋放、浸出;對該地區花崗巖體進行的硅酸鹽分析結果顯示,花崗巖體巖石化學特征為超酸性、鋁飽和,貧Ca、富K、Na,K>Na,屬于超酸性、鋁過飽和系列[6],堿交代作用明顯,有利于鈾的形成。
浰源巖體地表熱液活動明顯,蝕變種類較多,主要有絹云母化、硅化、黃鐵礦化、赤鐵礦化、螢石化、高嶺土化。與礦化有關的蝕變主要是赤鐵礦化、膠狀黃鐵礦化以及硅化,其次是高嶺土化和螢石化。絹云母化為區域上的蝕變,沿構造特別發育,形成綠色蝕變等;硅化與礦化有關的主要是紅色、黑色玉髓,玉髓呈紅色與赤鐵礦化有關,為該區主要找礦標志之一;黃鐵礦化與礦化有關的為膠狀黃鐵礦,沿斷裂帶分布;赤鐵礦化與礦化最為密切,沿構造斷裂帶分布,面積較大,赤鐵礦化程度與礦化成正相關,赤鐵礦呈3組形態出現:細脈狀、浸染狀和斑點狀;螢石化區內較少,同礦化有關的一般呈黑紫色。
通過綜合分析工作區內地質特征、鈾礦化特征及控礦因素等條件,總體認為今后的找礦遠景應重點放在北東向斷裂帶出露地段,以探索新礦體和擴大已知礦體為主。
(1)前期已發現的礦體主要是賦存在構造分支復合、膨脹變寬部位,且往深部延伸方向,找礦標志越來越明顯。通過與華南其他產鈾巖體礦化標高進行對比,發現華南花崗巖體中在標高-175~-810 m均有礦化,浰源地區鈾礦體多產于226~465 m,部分礦床(如與浰源地區同為硅化帶型的江灣礦床、鹿井礦床、棉花坑礦床)在標高0~-175 m仍有礦體賦存,浰源地區深部揭露工作值得進一步開展。
(2)通過前期勘查,還發現構造帶上下盤中蝕變碎裂花崗巖也有工業礦體賦存,其主要特征是赤鐵礦化呈斑點狀、浸染狀分布,絹云巖化強烈,碎裂花崗巖中鉀交代作用強烈,這類蝕變破碎帶型較為典型的特點即是碎裂、紅化、堿交代,稱之為礦化“三要素”[7-8],而浰源地區“三要素”都具備,說明浰源地區也具尋找蝕變碎裂巖型鈾礦的條件,這一發現也為下一步找礦提供了新思路。
綜上所述,浰源地區區域地質成礦背景好,具有有利的成礦地質條件和較大的找礦潛力,控礦因素明顯,礦體在走向、傾向上的邊界皆未控制,通過近幾年勘查,實現了浰源地區由礦點至小型礦床的突破,發現了新礦體、新的礦化類型,發展前景廣闊,找礦潛力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