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梅
1964年9月4日,歌劇《江姐》在北京兒童劇場首次正式公演,觀者如潮。
歌劇《江姐》的腳本,由著名作家羅廣斌、楊益言的小說《紅巖》中有關江姐故事的章節改編而來。由《紅巖》改編的轟動全國的藝術作品還有電影《烈火中永生》,藝術家于藍在電影中扮演江姐。革命烈士江姐的堅貞不屈、硬骨錚錚通過這些文藝作品激勵了幾代中國人。
1920年8月20日,江竹筠出生在自貢市大安區大山鋪鎮江家灣。那時的自貢叫“自流井”,因當地的著名鹽井而得名。
1920年的中國正值軍閥混戰狀態,但這一年國際國內都有很多大事發生:廢除文言文;國際聯盟成立;周恩來等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陳獨秀主持起草《中國共產黨宣言》……一個風起云涌的大時代正在來臨。
這時候,降生在盆地農家的童年江竹筠卻在苦難中顛簸,尚未有機會呼吸到大時代的水氣。由于家貧,父親又游手好閑,性格剛硬的母親毅然拖兒帶女到重慶投靠親戚。那年江竹筠8歲,跟母親和弟弟住在舅舅家。
但舅舅家也窮,江竹筠10歲就不得不到織襪廠做童工。她個子小,老板特意為她做了個高腳凳,讓她站在凳子上操作。到1932年,12歲的江竹筠終于有機會進學堂讀書。她珍惜學習機會,在重慶市私立孤兒院小學創下了連跳三級的記錄。
1939年,江竹筠考入中國公學附中讀高中。這期間,在同窗好友的影響下,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黨旗下握拳宣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

江竹筠原以為入黨后就可以去到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延安,但組織卻需要她留在重慶工作。她接受了組織的安排。1940年,江竹筠考入重慶中華職業學校,繼續以學生身份做掩護開展工作。到1941年,21歲的江竹筠已經是重慶新市區區委委員。

1944年,在距離重慶300多公里的成都,錦江邊的四川大學校園里,來了一名叫江志煒的新生。江志煒就讀于農學院的植物病蟲害系,她個子嬌小,面容清秀,第一眼看似尋常,第二眼卻讓人暗暗感覺到她的聰慧機警和氣度沉著。
江志煒就是江竹筠。那一年,她在組織安排下來到成都,化名“江志煒”報考四川大學。只讀過一年高中的她晝夜苦讀,在三個月內硬是學完了高中三年的課程,最終順利考取。在四川大學,她除了刻苦學習就是遵照組織的指示進行學運的幕后策劃,深居簡出,靜待召喚。
實際上,在赴成都讀書前,江竹筠一直承擔著一項秘密工作。
1943年,由于工作需要,組織決定派一名女同志與時任中共地下黨重慶市委第一委員的彭詠梧假扮夫妻,擔任彭的助手,掩護其工作。23歲的江竹筠由于忠誠機智、文化水平較高,被組織選中承擔這一工作。
在當年的地下工作中,這樣的“假夫妻,真同志”搭檔并不罕見,電視劇《潛伏》呈現的就是那樣一段“刀尖上行走”的暗戰歲月。那時的江竹筠尚未婚配,要與人假扮夫妻難度頗大,但為了革命工作,她接受了任務。
在假扮夫妻的日子里,江竹筠除了陪同彭詠梧出席各種場合,打理家中瑣事,還想方設法為身患嚴重肺病的彭詠梧做有營養的飯菜。彭詠梧身體漸漸好轉,二人彼此間的好感也開始潛滋暗長。
江竹筠入讀川大后,仍不時在成渝間往返,和彭詠梧假扮夫妻的任務仍在繼續。志同道合的二人感情逐漸升溫,1945年,經地下黨南方局和重慶市委批準,江竹筠與彭詠梧正式結婚。
從那時起,很多同志把江竹筠喚作“江姐”。
1946年,江姐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誕下一子,起名彭云。同年6月,國民黨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全面內戰,重慶被白色恐怖籠罩。暑假時江姐剛帶著彭云回重慶就接到上級指示:中斷大學學業,留渝開展工作。
1947年春,中共重慶市委創辦《挺進報》,江姐具體負責校對和發行等工作。《挺進報》迅速發行到1600 多份,被敵人視為眼中釘。
這年夏天,彭詠梧任中共川東臨委委員兼下川東地委副書記,前往川東工作。到秋天時,組織派遣一批同志到川東支援,江姐也在其中。行前,她預感此去危險重重,把年幼的彭云托付給了表弟譚竹安。
1948年1月,在華鎣山縱隊任政委的彭詠梧在領導武裝暴動時壯烈犧牲,年僅33歲。

江姐悲痛萬分,但身為革命者,仍要繼續前行。在見到華鎣山縱隊司令員“雙槍老太婆”后,江姐只提了一個要求:“我請求留在老彭工作的地方,繼續完成任務。”
1948年6月14日,江姐被叛徒出賣,在萬縣被捕,隨即被送往位于重慶歌樂山麓的渣滓洞監獄關押。渣滓洞是重慶行轅第二看守所,關押著很多中共地下黨的負責人。
敵人從叛徒口中得知江姐是中共地下黨的重要人物,想把她作為突破口,問出有關川東地下黨的情報。他們對江姐嚴刑逼供一個多月,豈料嬌小瘦弱的江姐長了一副硬骨頭,扛過了特務的百般用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杠、電刑,甚至用竹筷做成的刑具夾手指,把鋒利的竹簽釘進十指……哪怕痛得死去活來,她咬破嘴唇也不吐一個字。

當時渣滓洞的難友后來回憶說,有一晚,江姐受重刑后流血過多失去知覺,被特務拖回女牢房,受刑后因為太過疼痛,江姐經常要使勁咬著被子,棉絮都被她生生咬了出來。有難友還親耳聽到有特務不無敬佩地說:“這個女人硬得很,就是不開腔!”
就是不開腔。她一旦“開腔”,射出的都是硬骨錚錚的子彈:“你們可以打斷我的手,殺我的頭,要組織是沒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驗。竹簽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鑄成的!”
慰問信和詩歌從各個牢房秘密地傳到女牢房來。在江姐的激勵下,監獄里200多位難友團結起來,互相鼓舞。他們利用所有能利用的資源,傳遞黨的指示和高墻外解放軍節節勝利和新中國成立的訊息。
解放大西南的號角吹響了。蔣介石眼看敗局已定,密令時任保密局局長的毛人鳳把關押在重慶的共產黨人和進步人士“解決掉”。
在那之前,江姐預感特務會有所動作,在1949年8月曾托監獄看守秘密轉交給表弟譚竹安一封信。在這封用筷子磨細作筆,把棉花燒黑當墨,在如廁用的毛邊紙上寫下的信中,江姐寫下對剛剛三歲的彭云的期待,“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
1949年11月14日,江姐犧牲于歌樂山電臺嵐埡刑場,時年29歲。
16天后,重慶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