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20世紀80年代,中國研究人員嘗試用草來代替木頭養菇,“菌草”由此誕生。菌草不挑環境,易于種植;以菌草技術栽培食用菇、藥用菌,制作粗蛋白含量高、產量大的飼料,是致富的有效途徑;菌草的葉、莖、根都是寶,能多樣化利用,形成“草”“菌”“畜”三態循環;菌草植株高、生長快、網狀根系發達,能有效增加沙地地表糙度和覆蓋物,明顯降低風速,收到防風阻沙的效果……越是在環境惡劣、貧困落后的地方,菌草越能展現其生命力和經濟價值。
從非洲到大洋洲,菌草發明人林占熺教授帶領團隊將菌草技術帶到許多國家,積極開展國際扶貧合作,幫助當地人脫貧致富。這種可用來培養食用或藥用真菌的草本植物,逐漸“破壁出圈”,走向世界,在脫貧、治沙、畜牧、發電等領域釋放巨大潛力。如今,神奇的“中國草”已在100多個國家扎根,播撒希望和友誼,傳遞信心和力量,助力眾多國家消除貧困。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人們把它稱作“林草”,以表達對中國扶貧專家的感激。萊索托的民歌這樣唱:有人說,她是野草;有人說,她是生命;她,是食物,也是藥物;她,是希望的象征……
觀點一覽
從“中國草”到“中國路”,從傳授經驗技術到培訓專業人才,從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到推動可持續發展,中國的扶貧行動正在幫助更多國家的人擺脫生活困境,獲得謀生技能,改變自己的命運。風雨同舟,攜手前行,不斷創新,共同發展,這是一個東方大國兼善天下的胸懷與篤行。“中國草”的故事,為發展中國家消除貧困注入了強大信心,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誠意滿滿的“中國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在這潤物無聲的描摹中日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