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速遞
網上叫車、手機點餐、移動支付、掌上醫療、遠程教學……不知不覺中,互聯網已滲透到社會的每個角落,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前,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0.4%。近10億網民的龐大數據背后,還有4億多人不在網上。這意味著,在日常生活、話語交流、利益表達極為依賴互聯網的當下,有4億多“非網民”難以充分享受智能化的服務體驗,甚至有可能因為無網“寸步難行”。
觀點一覽
曾經有人將網絡比作足不出戶便能看世界的窗口和望遠鏡,而現在互聯網給現代社會帶來的不僅是“便”與“不便”的差別,更關系到教育公平、文化普惠、社會正義的獲得感與幸福感。因此,創造條件把更多人“擺渡”到網絡時代,是提升社會文明水平與進程的迫切需要。多一點人文關懷,提升非網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培養其使用數字技術的能力,開發更多智能化、人性化的產品,讓更多人可以借助互聯網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