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雪兵,余地華,葉 建,王樹峰,向文秘
(中建三局集團有限公司工程總承包公司,湖北 武漢 430064)
武漢火神山醫院選址于蔡甸區武漢職工療養院旁,西鄰知音湖大道,北接漢陽大道,南接天鵝湖大道。該醫院總建筑面積約3.39萬m2,可容納約1 000 張床位,主要功能用房及系統包括病房樓、ICU、醫技樓、藥品庫房及配套垃圾暫存間、太平間、氧氣站房、吸引站、焚燒爐、救護車洗消庫房、衣物消毒處置間等[1]。
火神山醫院于2020年1月25日開始施工,歷時9天9夜,于2月2日正式移交。該醫院效果如圖1所示。

圖1 火神山醫院效果
武漢雷神山醫院位于江夏區黃家湖東側,在原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軍運村內修建和改建。雷神山醫院總建筑面積7.99萬m2,床位1 500張,醫院按功能整體分為隔離醫療區和醫護生活區。隔離醫療區為新建1層醫療建筑,設有護理單元、醫技單元、接診區,北側設有污水處理站、微波消毒間、垃圾暫存庫、垃圾焚燒間、液氧站、正負壓站房等配套設施。
雷神山醫院于2020年1月27日開始施工,歷時10天10夜,于2月6日正式收治患者。醫院效果如圖2所示。

圖2 雷神山醫院效果
以火神山醫院為例,醫院整體分13個病區加ICU和醫技樓,采用集中供氧形式以滿足整個病區的高質量醫學用氧需求。供氧系統需運行穩定、故障率低、自動化程度高,且要滿足極端情況下的用氧要求,故對系統運行可靠性提出較高要求[2]。
為保證供氧系統穩定運行,及時發現故障隱患,最大程度降低供氧系統出現嚴重故障的可能性,醫院引進供氧系統智能化系統。在每個病區子系統的干管最前端(病區緩沖區)設置壓力變送器,產生4~20mA電流信號,信號送入護士站的醫氣信號遠傳箱,本地壓力若出現異常便報警,遠端還可通過手機APP、計算機客戶端進行監控。氧罐上帶有用氧實時監控,可記錄每天氧氣用量及各罐體實時剩余氧氣,方便預警。系統均采用RS485通信口進行計算機網絡通信,通過智能卡遠傳數據、監控及報警,使醫務工作者通過手機便可查看、管理,保障供養系統平穩運行。
兩山醫院通過在隔離區和醫護區設計合理的壓差,確保氣流有序定向流動,可有效避免污染區內帶病毒的氣流進入潔凈區,降低病毒感染概率。因此,維持各區域壓力梯度是保障全醫院工作人員生命安全的重點[3]。火神山醫院病房、緩沖間、醫護走道、辦公區的壓力值分別為-15,0,5,10Pa。
維持醫院運行過程中各區域的壓力值,需首先克服箱式板房圍護結構密封問題[4],方法如下。
1)圍護結構密封技術 針對不同縫隙及孔洞,需采取不同封堵做法保證密封性。在相鄰箱體間、(半)污染區與潔凈區交接處、存在氣壓梯度等位置,采用聚氨酯發泡膠填充縫隙+蓋板/包封邊條+硅酮膠嵌縫+貼錫箔紙封閉的方式,加強房間密封性能。箱式板房骨架間存在5~10cm的縫隙,需采用發泡劑填滿,并鋪設專用鐵皮蓋板,射釘固定后在周圈涂防霉密封膠,使用錫箔紙密封病房內所有拼縫位置。墻板與箱板式房結構骨架間存在約1cm寬的縫隙,采用自粘錫箔紙粘貼在墻板頂與頂吊板陰角處,每邊搭接10cm,門窗框與箱式板房墻板間的縫隙采用防霉密封膠進行密封。
2)通風量設計 壓差與建筑物的氣密性、送風量、排風量三者密切相關,相同縫隙下壓差大的門窗縫隙處滲透風量大,同樣,相同壓差下門窗縫隙大的滲透風量亦大。本項目圍護結構密閉性不佳,需考慮圍護結構氣密性,設計各區域的送風量、排風量,保證各區域壓力梯度及室內新風需求。
據統計,我國每個床位醫療垃圾產量為0.8~1.2kg/d,應急醫院醫療垃圾產量更多,需安全高效處理具有傳染性的醫療廢棄物,避免堆積。醫療廢棄物通常采取集中轉運、集中處理的做法,兩山醫院應盡量避免醫療廢棄物的轉運,做到即用即處理,降低病毒在廢棄物轉運過程中傳播的可能性。
在醫院建設小型高效醫療廢棄物無害化焚燒處理系統可有效杜絕二次污染[5]。醫療垃圾處理站主要由微波消毒間和垃圾焚燒間構成,設計工藝流程如下:由院區將垃圾拖至處理場區的垃圾暫存區,經微波消毒間進行無害化處理后,進入垃圾焚燒間進行高溫焚燒處理,剩余物灰渣經多層包裝后進行統一處理。醫療廢棄物處理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醫療廢棄物處理流程
為防止病原體在水體中擴散傳播,醫院運行過程中產生的污廢水嚴禁直接排放到市政污水管網,需嚴格處理后才可排放。按常規流程對該醫院進行污廢水處理,但不滿足GB 50849—2014《傳染病醫院建筑設計規范》二級生化處理的有關規定,生化處理調試運行周期過長,很難滿足該醫院即刻投入使用的要求,影響患者收治,故應采取安全高效處理污廢水的方法。
兩山醫院嚴格按照二級生化處理工藝標準進行配置,采用預消毒接觸池+化糞池+提升泵站(含粉碎格柵)+調節池+MBBR生化池+混凝沉淀池+折流消毒池處理工藝[6],污水處理后泵送至市政污水管網,最終排入城市污水處理廠。預消毒是污水進入化糞池前的重要工藝,污廢水在預消毒池內的消毒時間應≥2h,考慮到新型冠狀病毒在水中存活的時間可能較長,污水需在化糞池中停留≥36h,以保證污水處理工藝安全。
CT室通過CT掃描對患者進行檢查診斷,但CT運行時產生的輻射對人體有一定傷害,因此CT室建設時要做好防止射線外漏工作。
屏障防護是醫院最常用的防護手段,雷神山CT室原設計為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與防護效果較好。按照設計規范要求,頂板混凝土強度達到75%后方可拆除模板支架,進入下道工序,但根據兩山醫院施工期溫度條件推算,混凝土達到75%強度約需20d,超過雷神山醫院的10d工期要求,故必須優化原方案。經過反復推演計算,最終確定為鋼結構+5mm厚鉛板的方案,既滿足防射線外漏要求,也大大縮短工期,同時可在施工期間插入CT設備吊裝與安裝工序,將工期壓縮到6d,保證CT室按期完工并交付使用。
為及時了解醫護人員的維保需求,盡量減少人員接觸,在兩山醫院中采用維保云平臺系統,實現維保工作零接觸上報、現場流程快速響應及數據云存儲等功能。
系統采用APP+PC管理平臺的組合方式進行開發,APP端可為業主和維保工程師提供便捷的報修服務,PC管理平臺為管理員提供移動的管理辦公平臺,以圖表形式直觀展現維保工作進展情況,根據需求完善和提取需要的維保數據。維保云平臺快速統一的維保排單,使維保工作能快速高效進行,大幅提高訂單的響應效率和一次故障處理率,降低維保工程師的感染風險。移動數字化智能維保云平臺實行維保記錄電子化,將相關記錄存儲在云端,使維保記錄有據可查,維保工作有理可依,云端維保記錄能幫助維保服務進行決策,進一步提高維保效率和服務質量。該運維平臺的應用降低維保成本,規范維保人員的維保工作,提升維保服務質量,降低維保人員感染風險。系統業務流程如圖4所示。

圖4 系統業務流程
1)編制維保紙質手冊 為指導和規范維護過程,專門編制《維保實施方案》《維保使用手冊》,主要包括各系統使用方法及維修方法。根據醫院各系統使用功能、頻繁程度、故障影響程度,將系統故障風險劃為“使用頻率高,影響病人或醫護人員安全”“使用頻率高,影響功能使用”“使用頻率高,影響舒適性”和“使用頻率一般,影響舒適性”4類,分別對應紅、橙、黃、藍4個等級,并明確有效的應對措施。
2)維保團隊組織管理 為高效完成維保任務,抽調骨干人員組建維保團隊。首次在應急醫院工程中建立維保體系及標準,根據維保任務輕重緩急情況對任務進行分級。對不同層級維保任務提出針對性的維保服務,確保醫院平穩高效運行。維保團隊為火神山醫院提供管家式服務,委派專業維保人員,一對一快速了解各病區維修需求。
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者們通過事先設計、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完美解決兩山醫院后期運行維保中的關鍵問題,使兩山醫院得以安全、高效運行,在抗擊疫情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