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州區,地處重慶市東北部、三峽庫區腹心,全區土地面積3 457千米2,所轄52個鄉鎮街道,總人口175萬,現有總耕地面積10.79萬公頃,其中25°以上的坡耕地有4.2萬公頃,常年玉米種植面積2.15萬公頃。近年來,旱災較重,嚴重影響萬州區糧食生產。為此,筆者現就萬州區玉米旱災原因及防控對策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一、旱災原因
1. 雨水分布不均
萬州區常年平均降雨量為1 236毫米,全年降雨量雖然較大,但分布月份不均衡,1~4月的平均降雨量為全年的14%,5~9月的平均降雨量為全年的76%,10~12月的平均降雨量為全年的10%,常出現春旱和秋旱天氣,對春玉米苗期生長和夏玉米穗期生長影響較大。
2. 灌溉設施不完善
在萬州區,由于旱地多處于25°以上的坡地,水利設施較少,旱地可灌溉面積只有3.2%,96.8%的旱地,全靠自然降雨灌溉,為雨養農業,處于靠天吃飯。同時,有72%的坡地土層淺薄,保水能力差,對降雨的利用率只有13%,因而有“十年九旱”之稱,常年持續干旱30~40天,干旱最長年度可達60天以上。據統計:萬州區常年中等強度干旱造成玉米減產達18%~25%,干旱嚴重鄉鎮山區減產達50%以上。
3. 缺少抗旱栽培措施
一是種植抗旱玉米品種較少,很多玉米品種耐旱性不強;二是適期、適墑播種技術較少,春玉米在四葉一心前,秋玉米在吐絲期間,受到嚴重旱災危害;三是有效抗旱措施較少,玉米受到旱災后,無有效緩解措施。
二、旱災對玉米生長的影響
由于萬州區地形地貌原因,旱地土壤對降雨徑流截留量較少,土壤長期處于干燥狀態,玉米較易受旱災。當出現旱災時,玉米生長發育受到嚴重影響,植株生長較慢,出現葉片發黃、莖稈細弱,后期不能形成大穗。在玉米喇叭口期,如果發生旱災,雌穗發育緩慢,穗上部出現無籽粒半截穗,旱情嚴重時,出現空稈、空穗;在玉米抽雄期,如果出現旱災,會推遲抽雄時間,造成授粉不佳,穗上籽粒稀少;在玉米授粉期,如果出現旱災,溫度持續在32℃以上時,就會使花粉生命力下降,授粉率低,穗上籽粒較少或出現空穗;在玉米灌漿期,如果出現旱災,會使玉米籽粒飽滿度下降,嚴重影響玉米產量。
三、旱災防控對策
1. 選擇耐旱玉米品種
為了提高玉米抗旱能力,應選擇拱土能力強、根系發達、葉片厚而直立、籽粒飽滿、抗旱能力較強的玉米良種。例如:迪卡008、先達901、正大999、臨奧1號、正大808、正大818、迪卡007、南校9665等玉米品種,其抗逆性強,品質好,產量高,生育期在128~135天之間,在栽培中易獲高產。
2. 采用覆膜栽培技術
對玉米采用覆膜栽培技術,有利于提高土壤溫度,保持土壤水分,增強抗“倒春寒”和抗旱災能力,保證玉米安全,產量較高。據試驗對比統計:玉米采用覆膜栽培技術,其產量比露地栽培技術增加45千克/畝。覆膜栽培方法有三種:一是采取借墑播種法。當土壤表層5~6厘米為干土層而下面為濕潤土層時,可采用開溝播種,播種后覆濕潤土壤和覆膜;或開溝后,用鋤頭翻挖1次溝內土壤,播種于濕潤土壤之中,然后覆濕潤淺土輕壓,保留原有溝形,再覆膜。這種播種方法,利于玉米種子吸收土壤下層水分,生根發芽速度快。二是采取提墑播種法。當土壤表層2~3厘米為干土層,下層土壤為濕潤土壤,在玉米播種前,晚上露水未干時,用微耕機旋耕2次,利用露水來濕潤表層土壤,提高土壤含水量,然后采用普通播種方法,播種后覆膜,可滿足玉米種子發芽和根系生長水分需求,增強幼苗抗旱能力。三是采取寬窄行種植。寬行80厘米,不覆地膜;窄行45厘米,覆地膜;每行壟高8厘米。種子播在窄行中間,株距為28厘米,播種后覆膜,周邊用泥土壓緊,保溫保濕,當玉米幼芽露土時,開始破膜,幼苗出膜生長。播種施肥量及田間管理與常規覆膜種植相同。
3. 采用育苗移栽技術
在天氣干旱嚴重而水源緊缺的地方,可采用營養缽育苗移栽技術,能有效防控旱災。采用育苗移栽技術,可節省種子,節省水資源,在日光充足的肥沃苗床中,培養出健壯幼苗。移栽時,宜淘汰弱苗、病苗,以保證大田苗齊、苗勻、苗壯。采用營養缽育苗移栽,采用開溝定植方式,實行單株定向移栽,會減少植株間的重疊現象,能有效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為玉米生長創造良好環境,提高產量。采用育苗移栽技術,玉米比傳統播種期提早20~25天,可實現錯季栽培,提早鮮玉米的上市時間,經濟效益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幼苗要分類移栽,便于對小苗、弱苗進行提苗施肥,保持玉米群體幼苗生長速度均勻。移栽完畢后,將溝邊濕潤土壤覆蓋在營養缽上,使玉米幼苗快速生長。
4. 采用開溝等雨播種技術
先按玉米行距要求開好種植玉米廂溝等待降雨,等降雨量達到10毫米以上時,準備播種,當溝內、溝邊土層2~3厘米深達到濕潤狀態時,這時可將玉米種子播于溝內,然后覆濕潤土壤遮蓋種子,再用地膜覆蓋,保溫保濕,促使玉米種子快速生根發芽,進入正常生長狀態。
5. 采用人工抗旱穴播技術
在旱地里,先施腐熟農家肥1 500千克/畝+過磷酸鈣25千克/畝,然后用微耕機進行旋耕,使土、肥混合均勻,再開好廂溝,按玉米行距和株距要求,挖穴10厘米深,每穴灌水1~1.2千克,濕潤土壤后播種,讓玉米種子進入正常生長狀態。
6. 采用秸稈覆蓋保墑技術
玉米播種后,在行間空隙處,用秸稈覆蓋,減少土壤水分自然蒸發。秸稈通過自然腐爛后,可增加土壤有機質和含水量,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同時,采取秸稈覆蓋,還可有效抑制各種雜草的生長,為玉米正常生長創造良好環境。
7. 采用抗旱劑抗旱技術
玉米抗旱劑,是一種超強吸水材料,其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殺蟲劑、殺菌劑、植物生長調節劑,具有吸收深層土壤水分、減少水分滲漏和水分蒸發等作用,可在玉米植株周圍形成小水庫,供玉米生長水分的需求。近年來,萬州區示范推廣吸水樹脂和旱地龍等抗旱劑在玉米生產中使用,提高抗旱效果,增產效果明顯。
8. 采用配方施肥技術
先測量土壤中各種營養元素,然后準確配方各種肥料,特別是增大有機肥比例,施于土壤中,用微耕機旋耕20厘米深,使土、肥混合均勻后,開廂挖穴播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不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培肥地力,還能增強土壤抗旱能力。
9. 采用套作秋玉米技術
根據萬州區多年玉米種植經驗,在春玉米種植地塊中,套作秋玉米,使晚玉米的需水規律與自然降水基本相吻合,可有效滿足玉米生長的水分需求。在萬州區,一般秋玉米在7月中旬播種,有利于滿足出苗期的水分需求,玉米大喇叭口期在9月中旬,這時降雨較多,可滿足玉米生殖生長與營養生長并進的水分需求。同時,玉米實行套作,既延長玉米生長期,又充分發揮晚熟大穗的優勢,使玉米獲得高產。
10. 采用地頭水柜集雨灌溉技術
由于萬州區降雨季節性強,雨量全年分布不均,降雨高峰常在5~9月,易形成春旱、夏澇、秋旱等天氣,加上山區地質環境特殊,土層較薄,土壤含水量和持水能力較低,盡管有部分地下水源,但埋藏深,開發利用困難。因此,在山區坡地修建地頭水柜進行集雨灌溉,能有效緩解春、秋玉米干旱問題。
作者簡介:周世明,副研究員,長期從事農村種植、養殖方面研究及推廣工作。聯系地址:重慶市萬州區白羊鎮農業服務中心 郵編:4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