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志奎
近年來,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以深入推進農村產業革命為抓手,在尚重鎮洋洞村積極推進“有機小鎮”建設,通過“搭臺子、定路子、樹牌子”推行傳統農耕發展方式,引領有機農業高質量發展。
搭臺子 復古有機農業種植
近年來,黎平縣在森林覆蓋率高、傳統農業耕作氛圍濃厚的尚重鎮洋洞村積極打造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有機小鎮。在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黎平縣科技特派員楊正熙的帶領下,通過復古有機農業種植,盤活林田山地資源,建成一個以有機農業為形、山地旅游為神、農耕文化為魂的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基地,探索出一條山地農業高質高效發展的新路。
洋洞有機小鎮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發展思路,重點推廣紅米稻、黑米稻、補血黑糯等特種優質稻種植,主打綠色有機品牌,利用“侗家七仙女”等直播團隊在網絡直播帶貨平臺,向廣大客戶重點推介洋洞村等地“牛、稻、魚、鴨”共生共養的農業發展模式,搶占銷售市場的同時,激發村民種植有機稻米的積極性。截至目前,洋洞村等地發展“牛+稻+魚+鴨”產業8 750畝(其中特種優質稻5 000畝),產值5 200萬元,帶動323戶群眾穩定增收。
定路子 守好綠色發展底線
洋洞有機小鎮通過成立牛耕部落合作社,讓社員將耕牛、牛棚等入股到合作社中,合作社對社員股金、耕牛、牛棚、土地、產品以及參加義務勞動、表演等務工情況進行評分,所得分數作為獎勵和分紅的依據。社員還可以根據積分情況,從合作社獲得免息貸款,限期2年還清。截至目前,合作社共籌到股金576萬元,入股耕牛1 170頭,入股牛棚955棟,全村3.6萬畝農業和林業用地全部入股,實現合作社與村民互惠互利、共同發展。
為規范傳統農耕的生產方式,洋洞有機小鎮組織合作社社員代表、寨老、村民代表制定《守農有牛生產律》,即村民以自家耕牛、土地作擔保,采用耕牛犁耙田,田地施牛糞,稻田放養魚鴨,不施化肥與農藥的傳統耕作方式,用于規范村民耕種行為。若違反該生產律,就會被開除社籍,取消積分,并處以扣減150千克米、150千克酒、150千克肉的處罰?!妒剞r有牛生產律》的實施,把大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社員之間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牽一發而動全身,為有機產品的打造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此外,洋洞有機小鎮通過開展耕讀夜校的方式,營造“趕學比超”的氛圍。村民通過觀看產業發展紀錄片、專家講解、實地觀摩、實際操作等,進一步提升技能,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截至目前,洋洞有機小鎮已開展耕讀夜校23期,培訓人數1.2萬多人。
樹牌子 助推農文旅融合發展
洋洞有機小鎮搶抓黎平縣獲批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創建區機遇,注冊“守農有牛米”商標,搭建“千牛同耕”活動宣傳平臺,邀請銷售商和消費者到種植基地實地考察,打開城市高端消費品市場?!坝信!鄙a方式被亞洲有機聯盟選作典型案例多次在國際有機活動中展出,洋洞有機小鎮也被譽為“最后牛耕部落”。目前,洋洞有機小鎮農耕種植的水稻以及相關無公害農產品得到德米特(Demeter)認證機構的認證,2017年以來,推出的胭脂紫米、小麻紅米、纖身香禾等優質米,成為中國有機米中的“新寵”,大量銷往上海、北京、廣州、南京等城市的高端市場。2020年,有機小鎮銷售各種優質稻、花果蔬菜累計達到20多噸,銷售額超30萬元。
洋洞有機小鎮在做好“守農有牛米”品牌推廣的同時,也積極打造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牛棚客?!逼放?。通過在村民原有的牛棚地和利于觀景、勞作的荒地建設“牛棚客棧”,吸引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蘇州、杭州等城市的游客前來觀光體驗。2020年以來,有機小鎮累計接待游客8 860人次,實現住宿收入80多萬元,帶動本地土特產、民族手工藝品、服飾銷售和餐飲消費50多萬元,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致富。目前,洋洞有機小鎮正在新增建設300棟“牛棚客棧”,建成后,預計每年將會新增綜合旅游收入1 200多萬元。
附注:以上圖片由黎平縣委宣傳部提供。
(作者聯系地址:貴州省黎平縣委宣傳部 郵編:55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