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傳凱
(國家電子工程建筑及環境性能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 100142)
在寒冷地區,由于隧道周圍的巖土處于季節性反復凍融作用之中,對隧道的正常服役影響很大[1-2]。長期的工程實踐表明,寒區隧道在服役期內均存在不同嚴重程度的凍害[3-5]。由于襯砌開裂乃至剝落,導致普遍存在滲水現象,在冬季很易在拱頂出現一系列懸掛的冰錐,并在路面凍結成冰,不僅嚴重影響隧道的正常使用,同時也給隧道結構安全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必須考慮對隧道凍害加以防治[6-8]。
常規的方法是在襯砌之上鋪設保溫板或襯砌采用特種混凝土施工。鋪設保溫板存在有效期問題,而特種混凝土成本太高,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9-10]。因此,本文嘗試采取新的技術措施進行隧道抗凍防護研究。
為兼顧隧道襯砌抗凍的效率和經濟性問題,研究提出下述自適應智能保溫裝置,包括鍍鋅鋼絲網、溫控箱、溫度傳感器、發熱電纜、鋁箔層和泡沫隔熱層等部件,如圖1所示。其中,鍍鋅鋼絲網固定在隧道二次襯砌表面,發熱電纜鋪設到鍍鋅鋼絲網內,溫度傳感器按監控需要分布在發熱電纜覆蓋區域的襯砌表面,鋁箔層將發熱電纜工作區域密封,泡沫隔熱層噴涂至鋁箔外表面以阻隔環境溫度場的影響。

圖1 隧道自適應智能保溫裝置
該裝置通過發熱電纜通電產生熱輻射提升防護區內的襯砌結構溫度,設置鋁箔層可進一步增強對隧道結構層的熱輻射量,而泡沫隔熱層作為多閉孔結構能有效阻隔熱量散失。考慮到節能需求,該系統采取智能反饋控制原理進行自適應控制方案設計,即通過程序編制可使控制單元(溫度控制器)根據測量裝置(溫度傳感器)獲得的隧道結構實際值和預期值的偏差,自行控制可執行單元(可控電源),自動化程度較高??刂葡到y工作原理為:在冬季當襯砌溫度達到保護既定目標值時,宜減小加熱電路電壓(電流),直至電路中斷,供熱裝置處于休眠狀態;當低于目標值時,說明電熱能量不足,控制器發出指令增大加熱電路電壓(電流),繼續提升襯砌工作溫度,直至滿足要求(見圖2)。

圖2 保溫裝置智能控制原理
以某公路隧道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寒區隧道襯砌抗凍保溫研究。隧道全長480m,初襯采用C25鋼筋混凝土,厚度為8cm;二次襯砌采用用C25鋼筋混凝土,厚度為 30cm。建立的隧道-圍巖整體模型如圖3所示,模型寬36m、高30m,隧道尺寸參考設計圖紙選取。

圖3 計算模型
模擬隧道襯砌-圍巖溫度場分布時,首先需明確襯砌和圍巖的熱物理參數,如導熱系數、比熱和密度等;同時,隧道和圍巖因為其內部結構的復雜性,不利于模型的建立,因此簡化為假設隧道結構各層材料分布均勻,且符合材料的熱物理性質。參考工程勘察資料,計算中需用到的熱物理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熱物理參數
隧道襯砌的外表面與冷空氣接觸,兩者之間主要進行對流傳熱??諝鈱α鲹Q熱系數取15W/(m2·K),-25℃作為外界溫度荷載。圍巖內部一定深度內存在恒溫區,取4℃作為圍巖溫度邊界條件。
先后考慮隧道襯砌無防護和采取智能保溫2種模式進行數值模擬,以便對比分析。
此模式下在隧道襯砌外表面不設任何防護措施。按設置的隧道襯砌和圍巖等物質的材料屬性,對應的結構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無保溫模式下隧道結構布局
在此基礎上,運用ANSYS軟件進行穩態熱分析,可得出隧道襯砌-圍巖在無防護模式下的溫度場分布云圖,如圖5所示。

圖5 隧道襯砌-圍巖初始溫度場分布
智能保溫措施的構造相對較復雜,結構建模時需考慮熱源、空氣層、鋁箔反射層、聚氨酯噴涂層、襯砌和圍巖等,對應的結構布局如圖6所示。

圖6 智能保溫措施下隧道結構布局
計算時,需考慮圍巖溫度和冷空氣對流換熱2種邊界條件,并輸入發熱電纜熱流通量、發熱電纜發射率和鋁箔的發射率等參數。采取相同的初始環境條件,該模式下最終的穩態熱分析結果如圖7所示。

圖7 智能保溫措施下隧道溫度分布云圖
結合以上數值分析結果可知,無防護模式下隧道襯砌溫度處于-22~-17℃;而在智能保溫模式下的襯砌溫度下限在2.5℃左右,上限在5.6℃左右。無防護模式下隧道圍巖的溫度處于-17~4℃;智能保溫措施下圍巖溫度的最高處為發熱電纜鋪設區域,受其影響,圍巖靠近襯砌部分的溫度較恒溫區略高, 溫度下限為4℃。
由于國家范圍內突發事件影響,導致隧道現場測試無法在冬季進行,但延期春季測試數據仍可說明問題,不失一般性。隧道現場氣候環境多變,需考慮風力和光照可能帶來的影響。因此,將試驗測點設置在距離隧道洞口10m處,分別在監測區襯砌的表面建立試驗組和環境對照組。試驗組采用本文提出的智能保溫裝置覆蓋襯砌外表面;環境對照組襯砌外表面裸露,直接與外界接觸。試驗組與環境對照組的覆蓋區各占隧道襯砌表面一半,試驗組測點與環境對照組測點以襯砌對稱面左、右均等分布,各組內測點布置如圖8所示。發熱電纜按圖9進行鋪設,并要進行密封。

圖8 測點現場布置

圖9 發射電纜鋪設現場
每天監測數據采集2次,時間分別為7:00和12:30,共持續監測9d。選用Et表示某一時間點試驗組內各監測點的平均溫度值,Ee表示在某一時間點環境對照組內各監測點的平均溫度值,在此基礎上可給出采取保溫措施與否的溫度曲線,如圖10所示。

圖10 監測點溫度對比曲線
通過對Et,Ee的監測數據進行分析可發現,隨著每日氣溫的變化,環境溫度波動也較大。然而,采取智能保溫措施后,可有效消除上述波動現象,使襯砌的溫度基本處于穩定狀態。
1)采取智能保溫措施后,隧道襯砌表面溫度可大幅度提升,從而消除其后圍巖凍脹力的影響。
2)環境氣溫一般具有較強的波動性,導致溫差變化較大,而采取智能保溫措施可使隧道襯砌結構保持在基本恒定的理想溫度,有效避免凍害發生。
3)該裝置能結合周圍環境和待保護對象的熱力參數,自動對環境溫度和襯砌表面溫度進行實時在線監測,智能調節控制襯砌供熱系統的運行,綜合考慮了能耗損失和系統經濟性雙重因素的影響,實際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