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曲,措 西,尼 瑪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察雅縣人民醫院,西藏 昌都 854300)
經過外科手術后,危重患者處于應激狀態,需采取營養支持方式補充機體所需營養,若存在營養不良,會影響患者預后。相關研究表明,對普外科手術患者采取腸外及腸內營養支持均可有效供給營養,使患者營養指標得以改善[1]。普外手術患者治療過程中,施以腸外及腸內供給,一直為臨床營養界爭論的重點。選取8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取兩種不同供給方式,觀察其輔助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察雅縣人民醫院80例普外科手術患者作為觀察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患21例,女患19例,年齡32~78歲,平均年齡(48±9.64)歲。觀察組中,男患20例,女患20例,年齡33~71歲,平均年齡(49±8.75)歲。手術類型為:胰腺切除術、十二指腸切除術、結腸切除術等。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可以進行組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施以腸內營養供給。術后為患者置留營養管,根據手術時間為患者輸送相關的營養物。將營養液注入患者機體,混合液營養需保持正確配比,脂肪與糖類的比例為1∶2,進行7 d持續干預。對照組患者施以腸外營養支持。手術過程中,為患者置留營養管,術后第1 d,利用重力法為患者靜脈滴注生理鹽水,第2 d滴注500 mL腸內營養乳劑,第3 d滴注1 000 mL腸內營養乳劑。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在后續幾天適當調整劑量[2]。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排氣時間、住院時間、血清蛋白量及血糖蛋白量,觀察患者對輔助營養治療的滿意度。

觀察組的平均病程、住院時間、排泄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平均病程、住院時間、排泄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后經過7 d的腸內營養支持后,血糖指標為(8.36±1.32)mmol/L,血清蛋白指標為(33.82±5.65)g/L。對照組患者經腸外營養支持后,血糖指標為(9.14±2.65)mmol/L,血清蛋白指標為(37.54±4.45)g/L。觀察組患者術后的營養指標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經過7 d營養支持后,觀察組患者的腸內營養滿意率達95.0%,對照組患者的腸外營養滿意率達72.5%,觀察組患者的營養支持滿意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營養支持的滿意率對比 例(%)
普外科手術的開展已較為系統化與規模化,針對患者術中出現的各類情況亦有較為完善的治療方案。普外科患者術中存在的并發癥在臨床上較為常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易對患者造成較大的影響,患者發熱的同時會產生傷口愈合緩慢情況,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康復。針對此類狀況,臨床上應切實采取對應的治療措施和手段,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普外科患者疾病危重,對機體損耗較大,患者術后易出現感染、腦水腫等并發癥[3-11]。相關研究表明,患者小腸蠕動功能在術后數小時便可恢復,但術后若采取有效的營養支持,能夠避免患者腸道菌群移位,控制并發癥的發生。
研究結果表明,在普外科手術過程中,可選擇腸內營養支持作為首要方式,該方式有利于消化液的分泌,加快營養吸收速度,改善生理代謝機能,降低感染率。本次實踐過程中,對觀察組患者施以腸內營養支持,患者的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也顯著高于對照組。各類營養指標比較,兩組患者的各項指標差異顯著(P<0.05)。在對普外科患者術后營養支持過程中,施以腸內營養支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營養不良問題,顯著縮短患者的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