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芬
(黑龍江省第三醫院,黑龍江 北安 164092)
卵巢卵泡膜細胞瘤是一種良性的卵巢腫瘤,發病率相對較低,約占盆腔腫瘤的6%左右,主要發生于絕經后婦女,臨床鑒別診斷難度較大[1]。影像學診斷是術前評估的重要依據。磁共振在盆腔腫瘤診斷中應用較多,但采用何種方法進行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相關影像診斷還有待進一步明確[2]。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0月在黑龍江省第三醫院住院手術的48例疑似卵巢卵泡膜細胞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患者術前行磁共振檢查,均疑似卵巢卵泡膜細胞瘤,影像學資料及病理診斷資料完整。48例患者均己婚己育,其中圍絕經期女性44例,年齡48~72歲,平均年齡(59.93±11.92)歲。腫瘤大小為4.7 cm×3.2 cm~16.9 cm×17.2 cm。主要表現:腹痛腹脹42例,陰道不規則流血39例,可觸及腹部包塊22例,腫瘤標志物升高14例,18例雌激素水平升高。
所有患者均在術前采用GE超導1.5 T磁共振掃描儀進行盆腔常規掃描和增強掃描。常規平掃包括常規T1WI與T2 WI橫軸位掃描、矢狀位掃描、冠狀位掃描和DWI橫軸位掃描。隨后,進行增強掃描,注射釓噴酸葡胺噴酸葡胺造影劑(0.2 mmol/kg,速度2.5 ml/s),之后再進行增強掃描。掃描信息傳入工作站,觀察患者的病灶位置、形態、大小、內部回聲、邊界、與周圍組織的關系、T1WI、T2WI平掃信號、強化特征,是否伴有盆腔積液、囊變壞死等癥狀。磁共振圖像處理后,由2名經驗豐富的影像學醫師共同閱片,協商后出具診斷報告。
對比磁共振掃描對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診斷準確率,并總結磁共振掃描的相關影像學特征。

48例患者均行卵巢腫瘤切除術,術后經病理證實,46例為良性卵巢卵泡膜細胞瘤,診斷準確率達95.83%。
卵巢卵泡膜細胞瘤單側發病患者占95.65%,確診時病灶≥5 cm的患者占82.61%,包膜完整患者占97.83%。形狀以圓形/橢圓形為主的患者占82.61%,不規則者占17.39%,見表1。

表1 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形態特征Tab.1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vary follicular cell tumor
46例卵巢卵泡膜細胞瘤患者中,有28例為實性腫瘤,14例為囊實性腫瘤,4例為囊性腫瘤。實性腫瘤患者占60.86%,顯著高于囊實性腫瘤的30.43%和囊性腫瘤的8.7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常規掃描顯示:46例患者中,T1WI、T2WI呈低信號者21例,T1WI等信號者14例,T2WI高信號者8例,T1WI、T2WI高低信號混雜者3例。T1WI、T2WI呈低信號者占45.65%,顯著高于T1WI等信號的30.43%、T2WI高信號的17.39%、T1WI與T2WI高低信號混雜者的6.52%,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性區域均為T2WI低信號,囊變區域為T2WI高信號,囊實性腫瘤呈絮狀高信號,2例囊性腫瘤患者出現纖維分隔現象團。
增強掃描顯示:46例患者的病灶區域均有輕度強化,囊變區域無變化。
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發病率較低,與盆腔腫瘤的臨床癥狀十分相似。該類良性腫瘤源于卵巢性索間質,癌變率較低,但可引發陰道不規則出血、腹痛、腹脹等癥狀,致使患者出現貧血及生活質量下降等不良預后,需盡早診斷,并積極治療[3-4]。
磁共振檢查對于腹腔及盆腔腫瘤的鑒別診斷準確性較高,可為患者的后續治療提供科學依據。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相關文獻報道顯示,診斷準確率高達95%以上[5]。本次研究也發現,磁共振對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診斷準確率達95.83%,與劉宇佳等人的文獻報道基本一致,臨床診斷價值較高。本次研究還發現,卵巢卵泡膜細胞瘤以單側發病(95.65%)為主,多數患者確診時病灶≥5 cm(82.61%),多數患者包膜完整(97.83%),形狀以圓形/橢圓形(82.61%)為主,磁共振檢查可清晰呈現T1WI、T2WI及增強后掃描的信號特征,卵巢卵泡膜細胞瘤患者以T1WI、T2WI呈低信號(45.65%)為主,實性區域均為T2WI低信號,囊變區域為T2WI高信號,囊實性腫瘤呈絮狀高信號,病灶區域均有輕度強化,囊變區域無變化,影像學特征較為典型,可作為診斷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臨床參考資料。
磁共振掃描對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診斷準確性高于常規掃描,具有顯著的影像學特征,可為臨床診斷提供更加科學的參考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