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摘 ?要】國有企業外派監事會制度實施以來,通過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向被監督企業外派監事會,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規范企業經營管理,有效保障了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新一輪國企深化改革啟動后,中央決定不再設立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取消外派監事會,這一改革對國有企業內部監事會履職提出了更高要求。論文通過梳理我國監事會發展歷程,分析國企內部監事會履職現狀,探索提出提高國企內部監事會履職效能的意見建議,為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思路。
【Abstract】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yste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ispatched boards of supervisors, the state-owned assets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 institutions assign supervisory boards to supervised enterprises to perform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investors on behalf of the state, standardize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and effectively guarantee the preservation and appreciation of state-owned assets. After the launch of a new round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deepening refor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decided to no longer set up boards of supervisors for key and larg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to cancel the boards of supervisors assigned to othe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is reform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ternal boards of supervisor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By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boards of supervisors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performance of duties by the internal boards of supervisor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explore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efficiency of the internal boards of supervisor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關鍵詞】國有企業;監事會;效能
【Keywords】state-owned enterprises; board of supervisors; efficiency
【中圖分類號】F276.1;F123.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3-1069(2021)07-0139-02
1 引言
2018年中共中央印發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將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職責劃入審計署,國資委不再設立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和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這一改革,避免了以“財務監督”為核心的監事工作和審計監督的重復,增強了監督效能。此次改革后,國資委不再向重點大型企業外派監事會,是否意味著國有重點大型企業在內部公司治理上不能或不再需要設立“內部監事會”?如果設立內部監事會,如何才能充分發揮監督職能,保障國有企業健康發展呢?
2 我國國有企業監事會發展歷程
公司監事會制度的產生,是基于西方經濟學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原則產生的[1],在這種原則下,作為企業所有者的股東不具備能力經驗或時間精力經營企業,需要將經營權交由專業人員代理,為保證股東的財產安全、保值增值,就需要對經營者進行有效監督約束。在這種背景下,監事會制度應勢產生,并在分權制衡理論下逐步完善,規范公司經營活動,保護股東合法權益。
我國國有企業監事會最早起源于1994年出臺的《國有企業財產監督管理條例》,提出“向企業派出監事會”,主要是對改革開放中“未公司化”的國企實行“政企分開”,對未改制的重點大型國企實行“類公司化管理”。外派監事會制度推行實施并不順利,一段時期與199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設立的稽察特派員制度并行,尤其是1998年《國務院稽察特派員條例》頒布后,國有重點企業外派監事會實際上被稽察特派員取代。
2000年國務院通過《國有企業監事會暫行條例》,外派監事會全面接管稽察特派員制度,2003年國務院頒布《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暫行條例》,明確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負責監管國有資產,代表本級人民政府向其所出資企業中的國有獨資企業、國有獨資公司派出監事會。外派監事會制度的發展,與當時國企改革和市場發展形勢相符,也是國有出資人對國資經營管理的主要監督方式。2004年開始,我國各省區市國資委開始單獨設立監事會工作處或工作機構,監事會成為加強國資監管的重要力量,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外派監事會制度逐步健全。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國有企業必須適應市場化、國際化新形勢”“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據此《決定》,國資委履行監管職能,股東職能由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或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行使,推動國有企業真正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由此看來,取消帶有“行政化”色彩的外派監事會制度,是適應改革要求的必然舉措。
3 國有企業監事會履職現狀
20多年的監事會制度發展實踐證明,國有企業監事會制度在保障企業規范經營發展,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上作出了巨大貢獻。但也不能忽視,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3.1 機構設置與實際要求存在差距
設立監事會,是為了監督約束董事會、經營層管理行為,實際運行中由國資委外派監事會履行國資監管責任,但要求不參與、不干預經營管理,這樣的監督,履職基本停留在參會、年度財務報告檢查,不能實現與公司內部治理嵌套,加上董事會領導監事會、監事會成員由董事會參與提名等現象,監督工作效果有待加強。
3.2 人員隊伍能力水平還需提升
任何高質量工作都與人員隊伍能力直接相關,國企監事會人員隊伍能力水平也直接影響著監事會工作效果。目前,監事會成員基本兼職、政工干部較多、沒有財會法律經濟知識、缺少工作制度、監督流于形式等現象,在國企監事會工作中仍然存在,監事會人員隊伍需要進一步優化[2]。
3.3 監事會職能與其他監督部門重疊
監事會主要職責是監督檢查企業財務,與企業內部審計業務交叉,造成監審重復行動,增加企業配合成本和財務負擔[3];對主要負責人依法合規履職行為評價,與紀檢部門監督內容重疊,缺乏監督獨立性,大大降低監督質效。
3.4 監督工作多是事后監督
建立外派監事會,是“政企分開”的具體措施,要求監事會不參與、不干預企業日常經營管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監事會獲得信息被動、不全,增加監督難度,工作開展相對滯后,不利于企業健康發展。
4 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內部監事會履職效能的建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監事會,國有獨資公司應設立監事會,并對監事會成員數量、職工代表比例、產生程序等作出具體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國有資產法》也明確,“國有獨資公司、國有資本控股公司和國有資本參股公司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規定設立監事會”。可以說,國有企業設立“內部監事會”,是不可避免的法定義務。中央決定取消外派監事會,并不意味著監事會在國企消失。相反,外派監事會的取消,對國企依法設立的內部監事會履行職責提出了更高要求[4]。為進一步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提升國企內部監事會履職效能,提出以下建議。
4.1 建立集團派出監事會制度
中央取消重點國有企業外派監事會,并沒有要求廢除或撤銷或不允許國企集團對所屬子公司派出監事。集團企業建立派出監事會制度,加強子公司監督,是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的重要內容,也是對新一輪深化國企改革、推動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積極響應。集團派出監事會,既履行了法律上出資人的監督責任,又代表集團公司對全資、控股子公司和實際控制企業經營行為、決策程序、財務狀況等進行監督,規避經營風險,提升管理質效。
4.2 健全國企內部監事會組織架構
國資委外派監事會撤銷后,國企集團應根據政府、國資委、審計部門要求建立集團層面的監事會。要求子公司按照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設立監事會或監事。國企集團建立外派監事隊伍,向全資子公司委派監事會主席或監事,向控股子公司或實際控制公司推薦監事會主席、監事人選。集團子公司應履行出資人監管職責,對子公司派出監事會主席或監事,不具備監事專業人才隊伍條件的,可申請集團委派。
4.3 加強監事隊伍建設管理
國企在建立監事人員隊伍中,應明確任職資格條件,選出熟悉國資監管、經濟管理、企業管理工作,取得相關領域資格,具有企業管理、財務、審計、經濟、法務、合規、風控等專業知識的人員。監事可以兼職,但有條件的應建立專職監事隊伍。建立監事隊伍人才信息庫和履職信息臺賬,統一管理監事人員的任免、培訓、考核和履職信息。明確專門管理部門,加強業務指導培訓,幫助協調解決履職過程中的各類問題。
4.4 明確國企內部監事會履職重點
國有企業應根據公司法、公司章程和上級管理部門要求,結合實際制定內部監事會履職清單,明確事前、事中、事后監督重點,列清專報、報告、工作交流等具體內容,確定監事會主席和監事列席參加會議范圍,梳理監事工作開展需要材料,全面準確提出履職行為要求[5]。通過事前調研提醒、事中過程檢查、事后督促整改,聯合企業內控內審部門,協調紀檢監察、外部審計,加強全過程風險管理,形成監督合力。
4.5 完善國企內部監事會考核體系
監事履職應當遵守法律法規和公司章程,負有忠實義務和勤勉責任。國有企業應加強內部監事會考核評價與激勵約束,建立權責利相統一的激勵約束機制,按照監事履職清單要求,開展年度和任期考核工作,實現薪酬和工作成效相掛鉤,同時建立問責追責制度,增強盡責履職的自我約束。
【參考文獻】
【1】任慧英.國有企業監事會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7(10):105-106.
【2】朱宇翔.從公司監事會制度看國企監事會的完善[J].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14(11):87-89.
【3】郭華.中央企業監事會改革與審計監督[J].商業會計,2019(1):87-89.
【4】蔣大興.國資監管職能的重組——如何應對國企外派監事會的取消?[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03):86-99.
【5】嘉國資委[2020]27號.關于印發《關于加強嘉定區區管企業子公司監事工作的指導意見》的通知[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