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霞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逝世,享年91歲。新加坡《聯合早報》、路透社、法新社等國際媒體第一時間報道了此消息。“發展雜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畢生的追求,為了實現這一宏愿,他長期致力于促進雜交水稻走向世界。
雜交水稻從中國走向世界
如今,中國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已達2.4億畝,僅每年增產的糧食就可以養活8000萬人。中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將飯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手中,雜交水稻也因此被稱為“東方魔稻”。
數據顯示,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雜交水稻試驗試種和推廣,袁隆平團隊共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養雜交水稻技術人才1.4萬余人,為全球雜交水稻的發展與推廣打下堅實基礎。
目前,中國雜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越南、菲律賓、美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等國大面積種植,年種植面積達800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比當地優良品種高出2噸左右。
世界糧食獎基金會主席芭芭拉·斯廷森5月22日在接受《中國日報》采訪時表示,袁隆平是這個時代國際糧食領域“最值得稱頌的領軍人物”之一。袁教授畢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他的發現和創新成果被推廣到世界許多地方,他慷慨分享雜交水稻技術,為解決世界饑餓和貧困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
袁隆平曾榮獲2004年度世界糧食獎。該獎項是國際糧食領域最高的榮譽,以表彰為人類提供營養豐富、數量充足的糧食作出突出貢獻者。
中國雜交水稻下南洋
20世紀90年代,中國雜交稻被引入越南。根據世界基準聯盟發布的2019年種子獲得指數,越南進口70%~80%的種子,包括雜交水稻稻種。中國是越南雜交水稻稻種的主要供應國。
根據研究,在越南和菲律賓,雜交水稻的平均產量分別比現有的水稻高21%和17%。菲律賓10%以上的可耕地種植了雜交水稻品種,該國每年的水稻產量因而提高了240萬噸。根據菲律賓政府的統計數據,推廣雜交水稻幫助養活了1500萬人,占該國14%的人口。
“袁隆平老師夢想的‘海水稻,我們在菲律賓育種成功,并在一個小島的沿海咸水地試驗種植,每公頃產量可達8噸到9噸。真希望袁老師能再來菲律賓,到我們的海邊稻田走一走。”在菲律賓研究熱帶超級雜交稻育種21年的中國農技專家張昭東,5月22日聽聞袁隆平去世的消息時,正在呂宋島中部內湖省的熱帶雜交水稻基地。“今年我們又育出了超級雜交稻新組合,稻穗大又飽滿,植株高且結實,適合菲律賓雨季種植,臺風天也不倒伏。如果報告給袁老師,相信他一定會感到欣慰的。”張昭東說。
菲律賓屬于海洋性氣候,水稻很容易倒伏,中國的不育系雜交水稻技術不能在熱帶國家運用。從此,如何讓中國雜交水稻技術惠及東南亞成了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夢”的一部分。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袁隆平頻頻到訪菲律賓,對這個熱帶國家的水稻種植情況進行考察。2001年中菲合作推出了“西嶺8號”熱帶超級雜交稻。2003年袁隆平再訪菲律賓,與當地農民田間地頭一起慶豐收,并將“西嶺8號”評定為適合熱帶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多抗的“先鋒雜交稻”。“西嶺8號”走進菲律賓水稻田,以每公頃15公斤稻種最高產出16噸的產量,成為菲律賓農業新寵、中菲農業合作的代名詞。
如今,菲律賓已經成為熱帶超級稻再出發的基地。張昭東說:“現在,我們的分公司已經開到印尼、緬甸,種子出口到越南,在印度以及非洲幾個國家育種成功并開始推廣種植。”
馬來西亞也曾面臨稻米產量增長緩慢、大米短缺的問題。而中國發展雜交水稻的成功經驗,讓馬來西亞看到了實現糧食自給的希望。
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曾高度評價袁隆平領銜研發雜交水稻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的重要貢獻,并為其頒發了“馬哈蒂爾科學獎”。
在柬埔寨,袁隆平于2015年率領科研團隊親赴柬埔寨推廣雜交水稻,計劃3年時間內在柬埔寨種植30萬公頃雜交水稻。袁隆平表示,有信心將當地稻谷產量提高3倍。目前,適宜熱帶氣候的“雜交粳稻”在柬埔寨大面積試種成功,畝產達到900公斤,雜交水稻種植技術仍在柬埔寨廣泛推廣。
袁隆平曾說:“我一直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如今,“中國雜交水稻”早已走出國門,為解決世界饑餓和貧困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
2021年5月24日,人們自發地前往長沙明陽山殯儀館參加袁隆平的遺體送別儀式。花海中的悼詞動人心腸,其中有這樣一句——“這世上沒有神仙,也無需立廟,因為每一縷升起的炊煙,都是飄自人間的懷念。”而這份懷念,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
·來源:中國日報、新華社、人民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