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慧寧


1957年的夏天,江蘇邳縣陳樓鄉農民張友榮為飼養員克扣料糧的事情,在山墻上用鍋灰畫了一幅題為“老牛告狀”的漫畫,后來縣領導們認為這件事情可以作為做好思想工作的新鮮事物而大力推廣。從那時起,邳縣形成了“城鄉戶戶五顏六色,村村壁畫滿墻”的局面。
1958年,《人民日報》刊發了邳縣第一個實現壁畫縣的宣傳報道,周恩來總理批示:“邳縣畫得好!”從此邳縣農民畫普及全國,“農民畫”一詞也應運而生?!袄吓8鏍睢背蔀橹袊谝环r民畫,在那個大力提倡思想解放,敢想敢干的年代,“人人當詩人,個個當畫家”的口號風靡大江南北。
東方畢加索
自20世紀50年代農民畫風靡以來,中國的農民開始從民間自印的紙馬、門畫、神像元素以及炕頭、灶頭、房屋山墻和檐角繪制的吉祥圖畫中汲取藝術元素,在紙面上繪制出鄉土氣息濃郁的繪畫作品。不同的地域民俗風情和地理人文,在中國逐漸形成了陜西宜君、南京六合、安徽蕭縣、西安鄠邑、新疆鄯善、延安安塞等風格獨特的農民畫鄉。近70年的時間里,中國各地的農村、牧區、漁島、社區的農民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記錄著廣大群眾對于中國各個時代發展的感受。
農民是中國農業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代表。在封建社會,靠天吃飯,靠自然耕耘收獲一畝三分地的農民,時常因天災人禍以及封建制度的摧殘,陷入極端貧苦和窮困的境地。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也是中國大地上最了解自然與生活的人,最樂觀向上、最飽經風霜而百折不撓的人。
千百年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在平凡的三餐四季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識、旺盛的生命力和強烈的情感表達欲,當繪畫走入農民的生活之后,用筆墨、色彩的創作就成為了人們茶余飯后的一種蓬勃生長的愛好,農民的筆觸不似學院派的作品那樣講究技法,卻重在表現平凡生活里的真實。
在吉林東豐縣一帶的農民,冬天無法到地里干活,閑來無事便找來五顏六色的紙,畫些花草或是小動物。畫里盡是濃郁的北國風情,色彩鮮艷奪目。
在黑龍江省綏棱縣,農民畫誕生于北大荒,盛產木材的綏棱,早在20世紀40年代,家家在打制箱柜后,都習慣找來當地的“名”畫匠,在柜上畫木紋、四季花,寫福字,這些畫匠便是當時的農民畫作者,木制家具上的花也就成為綏棱農民畫的雛形。
在浙江秀洲,農民畫里則充分抒發了作者們對江南水鄉農民勞動的贊美,對火熱生活的謳歌,成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新景觀。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代,中國的鄉村里以農民畫作為愛好的農民也在時代的發展中得到了不一樣的物質回報。
陜西戶縣:“八大怪”是農民的藝術人生
1933年出生的李鳳蘭是一位戶縣的農民畫家,李鳳蘭年輕時就是當地遠近聞名的“巧媳婦”,自小受母親熏陶的她,喜歡剪紙和繪畫,不僅把自家窗戶用剪紙貼得花花綠綠,還常為村里人結婚、孩子滿月、年節喜慶活動等剪剪畫畫。1958年,李鳳蘭在家里人的支持下,背起鋪蓋,步行到30多里外的甘峪口參加了縣里舉辦的繪畫訓練班。一個多月的培訓期間,李鳳蘭白天和年輕小伙子一起在水庫背石頭、打炮眼,晚上在油燈下構圖作畫,時常手凍得連筆都握不住,卻也堅持畫到半夜。
餓了啃一口冰饃,渴了捧一把白雪,再苦的生活和生產工作都沒有讓李鳳蘭放下畫筆。20世紀70年代,李鳳蘭畫下了一幅叫做《春鋤》的農民畫,畫中,她用斜飛的春燕表達了開耕的歡快心境,這幅畫進京展出后一炮走紅,成為戶縣農民畫及李鳳蘭本人的代表性作品之一。李鳳蘭的農民畫事業走向了巔峰,自此多次受邀出訪越南、日本,并舉辦個人畫展,達到了一般民間藝人難以企及的政治和藝術高度。
女兒沈英霞長大后,對自小生活的黃土高坡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她和母親李鳳蘭一起,用農民自己的畫筆來描繪腳下的土地和周圍的人,繪畫農民生活。她們以農村廣闊天地下的自然風光為背景,從陜西剪紙、刺繡中汲取特點,時常以“陜西八大怪”為題材進行創作?!袄掀排僚令^上戴,家家房子半邊蓋,板凳不坐蹲起來,面條寬得像褲帶,鍋盔大得賽鍋蓋,油潑辣子一道菜,秦腔大戲吼起來,姑娘一般不對外?!泵裰{里唱的八大怪即是接地氣的陜西鄉土文化,也是李鳳蘭、沈英霞那樣的幾代戶縣農民畫中喜聞樂見的創作題材。
進入21世紀,戶縣農民畫作者隊伍數以千計,這些農民畫家扎根民間,表達著不同時期北方農民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真實感受,以及積極向上、追求幸福、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精神風貌,成為民間繪畫領域的一枝奇葩。戶縣農民畫也逐漸走出曾經狹小的天地,走出關中,將陜西文化漂洋過海,推向世界。
廣西侗寨:農民畫里有著未來的期望
鼓樓、風雨橋、侗族多耶、百家宴……這些濃郁搶眼的侗鄉風情在三江侗族農民畫上就是最濃墨重彩、最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元素。2016年,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獨峒鎮獨峒村的楊慶宜接到了他的第一筆農民畫訂單,他將這些侗鄉風情畫到了訂單的畫上,這張訂單則讓他掙到了1.6萬元。
從小右手殘疾的楊慶宜,用左手畫了30多年的農民畫。30年前,縣文化館的老師見他右手殘疾,但很喜歡畫畫,就培養他用左手學習侗族農民畫。楊慶宜在學侗族農民畫的過程中,經常觀察鄉里鄉親的日常生活,他看到村民上山犁田、洗衣織布等生產勞動的場景、百家宴、“月也”等節日的喜慶場面,都會用手中的筆記錄下來。他白天上山干農活,晚上就在家畫畫。但讓楊慶宜沒想到的是,30年后,他也能靠著農民畫掙到了好多個1.6萬元,并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在獨峒鎮,如今侗族農民畫家群體每月人均繪畫收入能達到3000元,侗族農民畫產業也成為了獨峒鎮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之一。
“我們村里人不會打牌,也不懂麻將是什么。但是我們喜歡畫畫,平時干農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情景,我們想到什么就畫什么?!眴柤蔼氠兼偞迕駷槭裁聪矚g農民畫,他們的回答總是這樣自然且單純。楊慶宜帶有將近25個學生在學習農民畫創作,且還會不定期開班教學校里的孩子們畫農民畫。但他所教的學生里,大都是來自獨峒村的貧困戶,有的正在讀小學,有的是中年家庭婦女,她們在閑暇之余聚集在楊慶宜家里,由楊慶宜免費提供筆墨紙張,教她們學習農民畫創作。而這些普通侗族農民們的畫作也被收藏到三江侗畫博物館里,有些被開發成簸箕畫、服飾、扇子、布藝、十字繡、粘畫、手機殼等文創產品出現在各大電商平臺上。
從陜西到廣西,農民們都在用色彩最飽滿、技巧最簡單、情感最熱烈的農民畫記錄著中國社會每個時代不同的文化、生活、科技的發展。而中國的大江南北,像李鳳蘭、楊慶宜一樣用畫筆創造出農民新人生、新生活的人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