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老年照護資源緊缺問題日益引起社會關注。據統計,中國目前有超過4000萬失能及半失能老人,由于家庭養老照護功能相對弱化,這一龐大的照護需求勢必需要通過發展社會性養老資源來滿足。不過據民政部不完全統計,中國目前僅有50余萬名養老護理員,在考慮家庭照護資源后,短期內仍存在超百萬的養老護理員缺口。
不獨數量上存在缺口,研究者總結發現,中國養老護理員總體存在“三低三高”的特點,即學歷技能水平低、年齡偏高,收入待遇低、勞動強度高,社會地位低、流動性高。養老護理員隊伍的規模和穩定性已成為制約中國養老服務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
近年來,為破解這一難題,各地方及有關部門持續進行探索,出臺不少扶持政策,覆蓋多個方面??偟膩砜矗@些政策主要著眼于經濟激勵,其有效性正逐步顯現。不過就老年長期照護需求快速增加的大背景而言,破解老年護理人員短缺問題,還需從降低老年護理工作壓力、提升照護效率、改進管理效能等方面著手和發力。而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及養老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在這些問題上帶來新的可能性。
養老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正在三個方面改變傳統意義上的老年照護,為彌補護理人員缺口提供可行的解決方案。首先是通過維持和提升獨立生活能力,減少老人對護理人員的需求。例如,基于云技術設計的老年人健康管理設備,能定期輔助老人進行體檢和自測,并根據結果提供個性化健康干預方案。再比如,針對開始出現身體功能障礙的老人設計的輔具智能產品,如康復機器人、移動輔助機器人等,僅需少量的人力配合,就能幫助老人完成各項基本生活任務。
其次,通過技術替代減少護理壓力,同時實現養老護理員離職率的下降和護理效率的提升。據了解,不少養老機構已引入污物智能處理系統、智能床墊、防走失和檢測跌倒的智慧安防系統等,均可降低養老護理工作的苦、臟、累程度,而后者正是影響養老護理員隊伍穩定性的重要因素。
再次,通過數據平臺建設,提高包括護理人員在內的各項老年照護資源的管理效能。智能終端能夠發揮作用的基礎,是智慧養老大數據平臺建設。如此,老人及其家人可在平臺上搜索與自己適配的養老資訊;而對于政府和社會機構來說,既可以通過數據平臺提升護理人員的派單效率并實現質量控制,還可以通過詳細追蹤老人的大數據,讓養老補貼資金及相關扶持政策的制定更加有的放矢。
(摘自《光明日報》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