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南龕山風景區的川陜蘇區將帥碑林,是全國知名紅色地標建筑,黑色大理石碑上,鐫刻著13.8萬名紅軍將士的名字。家住南龕山下的張崇魚出生于1938年,是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的締造者,也是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紀念館終身榮譽館長。
中學時代,學校請來一位老紅軍給師生講課,課堂上,身上有10多道傷疤的老紅軍講述自己的革命經歷,說起犧牲的戰友,老紅軍嚎啕大哭。后來,當聽到一位老紅軍、英雄師長在沙家店戰役中被打斷8根肋骨的感人故事時,張崇魚再次被觸動……
從那以后,張崇魚心里萌生了為紅軍樹碑、立傳的想法。
全國來信重達30多公斤
1992年,紅軍入川60周年。在機關上班的張崇魚心中的那個念想破土而出。
懷揣僅有的800元積蓄,張崇魚踏上了碑林“長征路”。沒有專人專款,沒有辦公場地,他和幾位伙伴以巴中為起點,走出了搜集紅軍資料的第一步。
來源于巴中黨史辦公室的資料,讓張崇魚叩開了歷史的大門,資料上記載了紅四方面軍部分將士的名字、籍貫等信息,他據此向全國各地發出3000多封信件。大部分信件都得到了積極回應,甚至有人多次回復,一來一往的信件總計3萬多封。張崇魚極為珍視,將每一封來信都小心保留下來,信件重達30多公斤。
幾乎與此同時,川陜蘇區將帥碑林的建設啟動。1993年,為紅四方面軍立碑的申請得到四川省政府批準。
超70萬公里行程
在跨越數十年的歷史長河里,收錄犧牲紅軍的名字,似乎比登天還要難。健在老紅軍分布在全國各地,去哪兒找他們呢?張崇魚決定從史料中走出去,開始大海撈針式的遠行。
1993年開始,從成都到陜西、青海、黑龍江、新疆……張崇魚跑遍全國30多個省、市(區),總計出行170多次,行程超過70萬公里,拜訪了1000多家單位和5000多位紅軍將士及親屬。為了節約費用,他經常住5元或者15元一晚的地下室,三餐主食都是隨身帶的干糧。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全國各地開始普遍收集、編撰英烈名錄。”張崇魚說。在四川省委老干部局,他手抄3天,記錄下1000多名紅軍將士的資料;在湖南省民政廳,他用5天時間抄寫了2.8萬余名烈士名錄。一些戰士很小的時候就參加紅軍,犧牲時連正式名字都沒有。
找尋的過程十分艱辛。對一些比較模糊的信息,張崇魚反復查閱資料甄別、求證。有時,他還要扒開荒草搜索墓碑上的名字,或請地方政府加蓋公章證明等。由于信息不準確或者發生變化,無功而返也是經常發生的事。
98歲老紅軍夫人捐贈10萬元
碑林建設需要大量資金,老紅軍及他們的后代給予了大力支持。張崇魚第一次出門20多天,就籌集了2000多元。后來,老紅軍唐克新之子,專程從西安到巴中捐贈10萬元現金,上海98歲老紅軍夫人捐資10萬元……
1995年開始建設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新館,也得到了全國各地老紅軍及后代的支持,館內共收藏照片3萬余張,紀念物品1.2萬件,歌頌紅軍的楹聯1萬副,紅軍史料4億字以上,以及近千名高級將領、紅軍將士、名人書家的題字題詞。于是,南龕山頂120畝的土地上,立起4000多塊紀念單碑,形成了全國規模最大的紅軍碑林。
名錄又新增3萬多人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內,? ?一部《英名壯巴山》,在2010年就收錄了13.8萬名紅軍的名字。“其中大部分是紅四方面軍的,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烈士及后來去世的老紅軍,還有部分‘三紅人員(在鄉退伍紅軍老戰士、在鄉西路軍紅軍老戰士、紅軍失散人員)。”張崇魚告訴記者,“我們將他們的名字刻到碑上去,是為了提醒后人將紅軍精神永遠傳承下去。”
張崇魚的碑林“長征路”已進入第30個年頭,“這些年又新增了3萬名單,總共16.8萬人了。”張崇魚說,紅軍后輩的期待、自身強烈的使命感,讓他根本停不下腳步。(摘自《華西都市報》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