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國家醫保局發布了第二批談判藥品配備機構名單,涵蓋了全國8.4萬家定點醫藥機構,對92個醫保藥品做了相應的配備。公眾關心的談判藥“最后一公里”難題,得到進一步破解。國家醫保局此前還表示,將建立完善國家醫保談判藥品“雙通道”,即通過定點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兩個渠道,滿足醫保談判藥品供應保障、臨床使用等方面的合理需求。
日前,有網民在中國政府網上提問:國家組織的三批次藥品集采,老百姓非常歡迎,但我們這里無論是住院還是門診根本無法買到集采目錄中的便宜藥品,希望相關部門能解決問題。這名網友的提問,引發很多患者的共鳴。近年來,國家下大力氣替老百姓集采治病必需的藥品,相關藥品價格大幅降低,是實打實的成果,眾多患者從中享受到了“從幾千元降至幾十元”的實惠。可是,很多患者在醫院、在藥店,買不到這些體現著國家政策溫暖的“良心藥”,也是不爭的事實。
如何讓政策的溫度直達患者的痛處,還需要多方發力。國家醫保局發布的第二批談判藥品配備機構名單,讓國家“砍價”的醫保藥落地又邁出一大步。覆蓋8.4萬家定點醫藥機構,能夠讓更多患者找到續命藥、良心藥,及時享受到“國家集采藥品”帶來的實惠。
藥品市場的良性運轉,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單純指望國家政策指令無法形成藥品行業與市場的良性互動。而市場與政策的相輔相成,才是真正的多贏格局。這就必須讓信息多跑路,通過權威官網的數據提示,哪個機構選用國家集采的便宜藥品,更多患者就會選擇相應的醫療服務機構。藥品配備機構名單權威發布,無疑將裁定權更多地讓渡給患者。醫療條件無差的醫療機構,藥品的涵蓋廣度則會成為患者“用腳投票”的依據。低價、保質的國家集采藥,自然會成為醫療機構“薄利多銷”的熱點所在。這無疑是一種雙向促進。
談判藥消除“最后一公里”的路障,覆蓋更多醫療機構和定點零售藥店的“雙通道”,談判成果才能真正落地,真正達到惠民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