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公里長的微縮“長征之路”,再現了長征廣場、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等重大事件和重要節點;1000 平方米的黨史國史教育館,集黨史、國史教育于一體……在江蘇南京市溧水區,坐落在大金山景區的國防園,如今已然成為紅色教育基地。
很少有人知道,這里之前只是一座荒山,是退伍老兵張勇一手將其改造成了全國首家民營縣級國防園。
老兵事事爭先 勇往直前
張勇是南京市溧水區東屏鎮人,1979年,剛滿18歲的他便參軍入伍到原蘭州軍區某部隊。他事事爭先,勇往直前,第二年就當上了班長。
遇到任何危險情況,張勇總是第一個沖在前面。在一次抗洪救災中,因為要開閘泄洪,當時情況十分緊急,他二話沒說,一頭扎進暗流湍急的洪水中。當他潛下去拉開閥門拉栓時,因為水流太急,險些被卷走。這個情景讓戰友們膽戰心驚,他卻泰然自若。
張勇就是這樣一個人,正如他的名字,果敢英勇。在全師比武大賽中,他勇奪桂冠。提起張勇,全團沒有一個不認識的。
軍營的大熔爐鑄就了張勇鋼鐵般的意志。1984年,張勇退伍回鄉,被分配到南京市一家農用車制造廠。他把軍人的拼勁韌勁用到工作中,不久后便當上了副廠長。
把大金山建成國防園
1990年,企業改制,張勇萌生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想法——將大金山打造成國防園。
大金山曾被日軍盤踞過,當年日軍入侵南京,在這里修建了大量塹壕碉堡,粟裕、譚震林領導的新四軍長期與日軍在此周旋作戰,而張勇的4個叔叔就是在那時被日寇殺害的。他從軍之后,更加認識到只有強大的國防才能讓國家安全有保障,才能讓百姓安居樂業。
張勇的想法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人武部的支持,這讓他充滿信心。為了節省資金,他自己開著挖掘機上山,帶著8名退伍兵起早貪黑,開山炸石,運土栽樹,僅用3個月時間就開通了一條上山的道路。隨后,他們在山頂搭了幾間平房,把收集到的人民軍隊歷史、英烈人物及當地革命史等資料展示出來,辦起簡易國防教育展。為此,他花光了所有積蓄,還向親朋好友借了100余萬元。
為了豐富展館內容,張勇跑遍市縣區黨史辦等部門搜集史料和實物,還到蘭州老部隊和原南京軍區裝備部門申請協調,運來退役的坦克、飛機、大炮等裝備……就這樣,全國首家民營縣級國防園建成了。
“打造國家級國防園,做中國國防教育的排頭兵”是張勇的目標。2009年,他在園內開設了激光打靶、霹靂炮、400米渡海登島、真人CS等軍事拓展與體驗系列項目。2013年之后,他又相繼建設了四防(國防、人防、消防、震防)訓練場、軍事文化體驗園、生命安全體驗館等重要的場館場地。
紅色精神代代相傳
大金山國防園自1990年創建以來,已接待了中小學生、老干部、現役軍人和各界人士近600萬人次,并榮獲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全國青少年社會實踐教育基地、全國學雷鋒示范基地、國家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江蘇省全民國防教育基地等多項榮譽。
隨著大金山國防園知名度的提升,一些投資商盯上了這塊寶地。一位港商愿出2億元買下大金山,這對于欠債千萬余元的張勇來說不是小數字,可他微笑著謝絕了。“要是為了錢,我就不上山了。現在身邊的人都談錢,孩子都在圍著考試轉。光想著賺錢,光會考試,那不行。我們要講點精神,孩子要有‘鈣。”張勇說,創建國防園,就是要教育子孫后代不能忘記歷史,要永遠愛黨、愛國、愛家鄉,為祖國強盛去奮發圖強。
(摘自《莫愁·時代人物》 2021年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