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桃江縣文化研究者龍玉牛認為,著名愛國詩人屈原和桃江有很深的淵源。“屈原之所以來桃江,與桃江的美人也不無關系,屈原甚至與桃江美人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
“屈原在公元前285年春到了桃江,長期在花園洞定居,留下了大量遺跡和傳說,桃江縣城東邊的鳳凰山便是屈原行吟《天問》之處。”龍玉牛說,屈原第二次流放途中有位“紅顏知己”相伴,即《離騷》中提到的“女嬃”。女嬃為桃花江上游文家渡人,15歲時,在父親的軍營結識了18歲的屈原,相互傾慕,后嫁與屈原為侍妾。屈原兩次流放,女嬃從漢水至湘水,再到沅水上游,最后回到家鄉桃花江都跟著屈原,直至因病故于花園洞,并安葬在此。
“當時屈原是怎樣寫作的?當然不是用毛筆寫在紙上,紙到東漢才由蔡倫發明。屈原肯定是寫在竹簡上。一首《天問》三百七十多句,一千五百余字,該寫多少竹簡,需要多少根竹子?”龍玉牛認為,桃江遍地竹海,屈原選擇留在桃江還有創作實踐的需要。
兩千多年前,被放逐的屈原在桃花江入資水的鳳凰山上挾劍長吟,聲若驚雷,發出《天問》絕唱。兩千多年后,在湖南全域旅游產業發展之際,被稱為“屈原第二故鄉”的桃江,再次以美人意象強勢發聲,欲借美人文化之力推動全域旅游發展騰飛。(摘自《今日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