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九零后》聚焦楊振寧、鄭哲敏、楊苡、馬識途等16位平均年齡超過96歲的西南聯(lián)大學子,再現(xiàn)那個意氣風發(fā)的少年時代,那段天真又充滿朝氣的青蔥歲月。該片豆瓣評分8.2分,口碑尚佳。6月2日,在影片上映第5天,《九零后》宣發(fā)團隊卻發(fā)文呼吁,希望大家能克服困難,盡量騰出時間去看。文中提到:影片分數(shù)目前高居年度華語片第二,與源源不斷的好評形成強烈反差的,是僅剩0.2%的排片。
院線文藝片、紀錄片“叫好不叫座”似乎已經成了電影市場的普遍現(xiàn)象——豆瓣評分8.7,電影《心迷宮》的最終票房為1065.6萬元;豆瓣評分7.9,電影《推拿》的最終票房為1285.7萬元;豆瓣評分8.0,電影《山河故人》的最終票房為3225.6萬元……
造成口碑和票房“脫節(jié)”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青年成為觀影主流群體的當下,用平實的筆觸去緩緩講一段歷史紀實,沒有夸張的情節(jié)、炫酷的畫面,受關注度難以和《速度與激情9》這樣充滿感官刺激的影片抗衡或許是必然。審美本就是因人而異的,不同題材、不同表達方式的作品接受度不盡相同是市場對于大眾喜好的動態(tài)反饋。而在個性審美之外,值得我們思考的是,主流價值該以怎樣的表達形式才適合時代需求。
(摘自《工人日報》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