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月13日到5月17日,微博上關于山東省菏澤市曹縣的話題閱讀量超過了5億,網友用“火得一塌糊涂,火得猝不及防”來形容新晉“網紅”曹縣。
電商年產值逼近70億元
2020年,阿里發布《淘寶百強縣名單》,曹縣憑借151個淘寶村、17個淘寶鎮的數量,位列淘寶百強縣第二名。
曹縣最初的“觸網”經歷很有意思。2013年,村支書孫學平看著隔壁丁樓村抱了個“中國淘寶村”的牌牌,他第一次知道了“淘寶”,但這兩字背后具體是啥,他是去丁樓村取經后,才弄明白的。
孫學平就找了幾個“不務正業”、愛玩電腦的小年輕試試,帶著他們去丁樓村的淘寶戶里實地學習。這批小年輕很快嘗到了開網店賺錢的甜頭,慢慢地,越來越多的村民家買了電腦、接了網線,大家種田的時間越來越少,“種網”的時間越來越長。
大集鎮面積不大,戶籍人口也不到5萬人,卻是全國最大演出服生產基地。這里擁有的1.8萬家淘寶店,每年承包了國內70%的演出服訂單。每年“六一”前后,這里演出服生產、上新、打包、發貨,讓村民們忙得連軸轉。
大集鎮黨委書記李濤告訴記者,以2010年為分水嶺,前后兩個“大集鎮”對比鮮明:在那之前,這里沒有資金,沒有產業,更沒有年輕人創業,是個“三無”小鎮;在此之后,年輕人扎堆“回流”,甚至連博士、留學生也回來了。
80%村民從事演出服飾加工及上下游行業,全鎮電商年產值逼近70億元。
電商成了“造富機器”
嫁到大集鎮孫莊村之后,34歲的趙營過了不少苦日子。她還記得,那時候工資低,基本存不下錢。投身電商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卻為她的生活射來了一道光亮。
如今,每年三四百萬元的銷售額確保了她一家的富足生活。而類似于趙營的經歷,在大集鎮并不少見。在李濤記憶中,十多年前,大集鎮還是個普通的北方農業小鎮,主干道坑洼泥濘,道兩旁都是田地,全鎮32個行政村中,省級貧困村有2個,市級貧困村有14個;因為窮,周邊鄉鎮都不愿意給鎮上的年輕人說親,一度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
2009年,大集鎮丁樓村,任慶生夫婦,湊了1400元裝網線、買電腦,成了大集鎮“電商第一人”。
任慶生家電商生意的紅火,讓左鄰右舍“紅了眼”,一陣淘寶創業風在大集鎮越刮越猛。據統計,目前全鎮有1000個年銷售超百萬元的電商戶。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向記者總結到,淘寶村11年蓬勃發展的經驗是,“草根創業、平臺賦能與政府有為相結合。”
博士、海歸回村創業
大連理工大學博士畢業后,胡春青在妻子的動員下回到老家,“偷摸”著干淘寶。事實證明了胡春青的選擇是對的。2020年,胡春青夫婦創造的銷售額有五百多萬元,成為當地電商的“領頭羊”。
從前,大集鎮是勞務輸出大鎮,60%的勞動力都外出務工。發展電商產業,需要年輕人。于是,大集鎮積極動員年輕人返鄉創業:每逢過年過節,回鄉探親的年輕人,都會收到《致返鄉青年的一封信》:“在外東奔西跑,不如回家做淘寶”;村里的大喇叭,總在播報淘寶店的技巧和方法,街頭巷尾,村民們聊的都是如何設計熱銷款,怎么運營店鋪;政府還拿出一系列創業扶持政策……
如今,累計有700多名大學生、7000多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就業,還有來自福建、江西的年輕人也駐扎在大集鎮淘金。
(摘自《科技日報》 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