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毅



高山綿綿,大河奔流。綠油油的果樹長滿了河谷兩側的山坡。這里是云南省屏邊縣。
屏邊縣位于祖國西南邊陲、云南省紅河州東南部,距昆明320公里,是通往東南亞、南亞各國的重要門戶。全縣總人口16萬,有苗、漢、彝、壯、瑤等17個民族。屏邊縣是國家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滇桂黔石漠化片區縣,也是2020年年初國務院扶貧辦確定的全國52個掛牌督戰貧困縣之一。
山上栽滿“搖錢樹”
“這幾年,我們始終以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為主線,通過不斷努力,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5710元增加到2019年的9627元,增速實現了年均兩位數增長。”屏邊縣委書記蘇暢自豪地對記者說。
屏邊縣農民增收快,是因為山上栽滿了“搖錢樹”。
這里不能不提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主的“十百千”特色農產業工程。
所謂“十百千”,就是立足屏邊山區立體氣候特點,在海拔900米以下熱區發展屏邊荔枝10萬畝,在海拔900米-1400米區域發展枇杷10萬畝,在海拔1400米以上適宜區域發展獼猴桃10萬畝,建成100個示范基地,發展種植大戶1000戶以上。同時,為達到產業帶動鄉村旅游的目的,規劃推進新現河百里枇杷大峽谷及枇杷莊園經濟帶、南溪河百里荔枝大峽谷及荔枝莊園經濟帶、玉屏—新華—和平—白云百里獼猴桃產業及獼猴桃莊園經濟帶建設,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現代農業經濟莊園。
玉屏鎮大份子村就是在屏邊縣“十百千”特色農產業工程中的好典型。
大份子村在大山頂上,距玉屏鎮政府10公里,轄8個自然村,有常住人口438戶175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326戶1265人,目前均達到貧困退出標準。
不過,在4年前,大份子村還是遠近聞名的窮窩窩。
在大份子村發展紅心獼猴桃產業的民營企業家田波告訴記者,4年前,村里還沒有通公路,搬東西下山都要靠肩挑背馱。田波在村里流轉了360畝坡地,跟著他一起干的42戶農戶中,有38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不懂技術,就從幾千公里外的中科院武漢植物園請來獼猴桃專家。短短幾年間,村里已經搞了53期技術培訓。
功夫不負有心人。大份子村的紅心獼猴桃不僅口感好,還比全國其他產地早熟近一個月時間,銷售出奇地好。僅2019年就通過網絡平臺銷售獼猴桃、百香果等特色農產品2000余件,幫助農民實現增收10余萬元。除了大力發展以獼猴桃為主的支柱產業外,大份子村還引進烏克蘭大櫻桃、黃金百香果,構建以林下砂仁種植和生態家禽養殖相融合的多元化產業鏈,如今已發展獼猴桃470畝、烏克蘭大櫻桃600畝、黃金百香果100余畝。
目前,屏邊全縣已累計發展以荔枝、獼猴桃、枇杷為主的水果種植39.2萬畝,發展以杉木、榿木為主的用材林105萬畝,發展以草果、砂仁為主的林下中藥材31萬畝。
有了好產品,還需好品牌,屏邊縣又大力推進“三品一標”認證。
屏邊荔枝一炮走紅,已成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屏邊獼猴桃先后榮獲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參展農產品金獎、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參展農產品金獎、第十三屆中國昆明農業博覽會優質農產品金獎、第二屆全國獼猴桃品鑒會金獎。
群眾吃上旅游飯
綠色生態旅游是屏邊縣脫貧攻堅中新崛起的致富產業。
屏邊縣苗繡展示館是遠道而來的游客必去的旅游熱點。這里每天都有幾十位身著苗族傳統服裝的繡娘,三三兩兩圍坐在一起,專心致志地繡著花。
“我每天送孩子上學,忙完家里的事,就來這里做繡娘。計件工資,一個月能賺500元。”38歲的苗族婦女楊瓊高興地對記者說。楊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來自白河鎮坡頭村,兒子才6歲,需要她照看。繡娘這種工作特別適合像她這樣的留守婦女。
屏邊縣李雄文縣長告訴記者,苗族刺繡是苗族服飾的主要裝飾藝術,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屏邊縣將苗繡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大力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苗繡產業。全縣已建成繡莉豐鄉、太平村繡娘坊等4個扶貧車間、8個繡娘工作站和20座家庭繡夢工坊。一些身懷刺繡技藝的苗族婦女紛紛重新拾起繡花針,精心繡制美好新生活。一些苗族女孩也摒棄“學繡花不如去打工”的觀念,虛心向老一輩討教,專心在家學習刺繡手藝。更多婦女實現了“守著家抱著娃掙著錢,居家創收兩不誤”的美好愿望。
苗繡只是屏邊縣綠色生態旅游諸多亮點中的一個。
在屏邊縣城西片區,有一處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群,它就是滴水苗城。滴水苗城作為屏邊縣精品縣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包括“一心八寨”(苗文化中心,玉水寨、滴水寨、酈水寨、悅水寨、云水寨、臨水寨、匯水寨、融水寨)、“一河五景”(牧羊河,苗城寨門、花山廣場、苗王府、苗歷廣場、滴水瀑布)。項目采用文化吸引、環境提升、產業融合、規模聚集、機制創新的“五輪驅動”發展路徑,將城市建設與旅游產業結合起來,突出“山、水、林、苗、城”特色,著力打造苗族風情旅游小鎮,2019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特色小鎮”稱號。
作為第一批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工程試點縣,屏邊縣森林覆蓋率達61.97%。近年來,屏邊縣以建設“山、水、林、苗、城”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思路,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花山節”為支點,撬動全域旅游格局。2019年,屏邊縣累計接待游客134.53萬人次,同比增長21.11%;實現旅游總收入19.22億元,同比增長29.60%。綠色生態旅游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加快了屏邊脫貧攻堅進程。
革除陋習促脫貧
2020年如期脫貧摘帽之后,如何鞏固脫貧成果呢?屏邊縣的辦法是移風易俗,充分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
曾經污水橫流、蒼蠅亂舞的大份子村,如今面目一新。村黨總支書記楊順成告訴記者,按照景區化的標準,上級幫助籌集中信幫扶資金400萬元,對大份子村民居進行了統一改造,拓寬硬化路面2188.2平方米,新建文化活動廣場420平方米、衛生公廁一座、垃圾房一座。村里配套設置了50個垃圾桶,還新建了排污管道、三級化糞池。同時,村“兩委”大力開展移風易俗革除陋習行動。
為持續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屏邊縣全面壓實縣級各部門、各級定點扶貧單位和幫扶責任人的責任,在全縣開展“除三黑”“清三堆”行動,著力解決樓板黑、墻面黑、地板黑和農戶柴堆、糞堆等臟亂差情況,進一步提升了村莊農戶家庭風貌。據統計,屏邊縣已建成農村衛生戶廁9487座,實施無害化衛生戶廁改建4081座,新建村組道路888公里,建成農村生活垃圾焚燒池695個,配置垃圾運輸車10輛、移動垃圾設備82臺、垃圾箱1396個。昔日臟亂差的農村風貌有了質的提升。屏邊縣又組織宣講團,深入村組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宣講。全縣147支文藝團隊編排脫貧致富節目,講好脫貧攻堅故事。政府出資制作精準扶貧政策明白卡和宣傳掛歷,發到每一戶貧困戶,選樹群眾身邊的典型,又精心制作播放苗漢雙語脫貧攻堅廣播節目,廣泛開展“革陳規、除陋習、樹新風、促脫貧”活動。
“我們堅決實現高質量脫貧摘帽,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蘇暢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