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趙麗梅 賀玲
摘? ?要: 在課堂教學中,生生互動在學習者的會話和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會話結構理論的基礎上,以某高校大學英語課堂生生互動中的口語產出為樣本語料,運用會話分析的方法描述和分析學生在互動交際中的表現和會話結構特征。通過對生生互動的會話分析,給教師課堂語言教學一些啟示,更好地指導學生在課堂會話互動中進行交流和表達。
關鍵詞: 生生互動? ?大學英語課堂? ?會話結構? ?會話分析
一、引言
課堂教學中的互動包括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在師生互動中,中國教師注重與學生個體交往(個別提問)及全班學生交往(集體回答),并將后者放在更優先的地位。生生互動強調學生之間的交往,倡導合作學習。學習者應互相學習,在學習過程中互相交流學習經驗,提高學習效率。捷克教育家Comenius(Comenius,J.A.)認為,學生不僅可以從教師的教學中,還可以從同伴間的相互學習中獲取知識。
在中國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往往多于生生互動。國內外有關課堂會話分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師課堂,尤其教師問句和教師對學生的反饋語言方面的研究獲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前人研究的分析語料多來自師生互動會話錄音,針對學習者與學習者之間口語錄音的會話分析屈指可數。
本文是一項對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生生互動會話的分析研究。本研究以湘南學院大學英語一年級某班英語課堂生生互動中的口語產出為樣本語料,運用會話分析的方法(Sacks, Schegloff & Jefferson, 1974; Ten Have,1990; Drew,1994; Seedhouse, 2004)描述和分析學生在互動交際中的表現和會話特征。
二、理論背景
會話分析(Conversational Analysis,簡稱CA)源自人類交往方法論(ethno methodology)。該方法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由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SSJ)率先提出。Levinson曾指出,會話分析避免先入為主的理論框架,基于經驗的歸納法從大量自然會話數據中發現重復出現的模式,從中提取模式(何兆雄,2000)。會話分析是一種研究如何局部構建互動交際的方法,旨在揭示對話的基本結構特征,描述并解釋會話參與者進行社會交往運用并依賴的能力,即會話參與者理解、控制、建構會話的能力(Ten Have,1990; Seedhouse,2004)。
SSJ(1974)描述并解釋了四種互相關聯的會話互動交際結構(Interactional Organization):話輪轉換(Turn Taking)、序列(Sequence)、修正(Repair)和合意(Preference)。在語言學上,這四種會話的互動交際結構與分析單位不同。不僅是人們在交際中規范地運用并參照的互動組織結構,還是會話分析者進行會話分析的參照和規范。分析者從會話者的角度根據序列的產出分析會話。
(一)話輪轉換
話輪是會話結構中最小的單位,Sacks(1974)指出發話者A在發話者B之前所說的一切統稱為話輪。Leo Van Lier(1980)認為話輪就是一個人說話時間的延續,以典型的、有序的方式進行。話輪轉換是指不斷切換發話者與受話者所扮演的角色,即發話者變為受話者,受話者變為發話者。
(二)序列
會話是兩人或多人的言語交際活動。序列是研究會話中的話輪如何排序、組合以保證會話如愿進行。通常,一次會話中一個時間點一般只有一個說話人,其他人為隱性接話人。接話人的話輪一般受前說話人的限制。前后話輪有條件相關。在會話分析中,這兩種前后關聯的話輪被稱作“相鄰對”。相鄰對是序列結構最基本的組成單位。一個相鄰對中出現在前的話輪被稱為相鄰對前件(first pair part, 簡稱FPP),出現在后的話輪被稱作相鄰對后件(second pair part,簡稱SPP)。相鄰對的前后件存在一定邏輯關系,順序不可變更,如提問—回答。在很多真實的會話中,不僅有相鄰對,還會出現前擴展、中擴展和后擴展。
(三)修正
會話修正最早由著名社會學家Schegloff, EA等人于1977年提出,是言語交際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會話修正是指會話交際者在會話交際中尋找、發現和糾正言語錯誤或不恰當表達的過程,是最常用的一種插入語,包含修正阻礙、修正啟動和修正完成三個步驟。會話修正可按修正引導和完成的執行者分為四種類型:自我引發的自我修正、他人引發的自我修正、自我引發的他人修正、他人引發的他人修正。
(四)合意
合意結構是會話參與者對于那些有助于維持交際者觀點一致、避免沖突的會話結構的天生的偏向性(Heritage, 1984)。在會話交際過程中,一方對另一方的反應可以是合意的、隨同的,也可以是不合意的,且通常伴有緩和語或解釋說明。
三、研究設計
本研究基于湘南學院非英語專業一年級一個班23組學生(兩人一組)的一手會話語料,參照Gail Jefferson(1978)提出的轉寫規則將語料轉寫成文本(顯示出會話中說話者的英語口語真實水平)。通過對轉寫的文本材料進行會話分析,旨在調查課堂教學中生生互動的開展情況,分析側重于會話結構,探討學生之間會話結構的特征。
1.受試對象。本研究受試對象來自湖南某二本院校非英語專業同一年級同一教學班級的46位學生,年齡18歲—20歲,其中女生37名,男生9名。該班級學生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差別不大,高考平均成績為92分。
2.研究工具。主要利用手機、錄音筆或MP4等錄音錄影設備進行隨堂錄音錄影或訪談。
3.語料收集。本研究的錄音材料均來自各單元相關話題討論中的互動會話。23組(兩人一組)學生圍繞老師所給話題開展討論,討論時間一般為15分鐘,學生通過手機、錄音筆等錄音設備全程錄音。一個月錄音兩次,錄四個月,共計8次,約46小時的自然會話語料。
4.語料轉寫。本研究參照Gail Jefferson(1978)提出的轉寫規則將語料轉寫成文本。
5.語料分析。本語料分析節選自湘南學院大學英語非英語專業一年級某班生生互動的實際口語練習會話語料,主題是根據課本所學內容談論live to work還是work to live。此錄音材料長18分鐘左右。
(一)話輪轉換
通過對此錄音材料的轉寫分析,筆者發現,語料中A和B共使用了71個話輪談論live to work還是work to live的話題,其中A使用了35個話輪,B使用了36個話輪。在話輪中的停頓A為23次,B為15次,共計38次。但A在后面的停頓次數逐漸變少,說明A在話語交際中慢慢變得流暢。在話輪轉換的關聯位置的停頓為4次,說明在此段會話材料中,前一個說話人結束話輪的時候,下一個說話人基本能夠正常地接過話輪,會話雙方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共同努力控制和構建話輪以形成有效的互動。但有時在前一說話人話輪結束時,受話人并未在正常的停頓后接過話輪,而剛說完話的說話人也沒有因為沉默的產生繼續發話。如:
A: ... We should care about them more and: make their life colorful. And then, will make you public and meaningful. (10.0)
B: So uhm:: the: best way for us to do is: learn how: to balance:: our life and work when we graduation when we graduate from university.(1.0) But uhm::: its really hard: to:: do it..
在A發話完畢之后,出現了長達10秒的顯著沉默。在10秒后B的沉默填補uhm表明B一直在努力組織語言,之前的10秒沉默與B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和交際技巧不足有關。同時,在此會話中,拖音頻繁被使用。其中B在說話中使用的拖音次數和長度明顯遠遠多于A說話者,說明B說話人思維不夠順暢,無法及時表達思想,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弱于A說話人。
(二)相鄰語對
相鄰語對指的是“兩個說話者各說一次話所構成的對子”。它是會話的基本組成單位(Seedhouse 2004:5)。語料中有6例為正常的問答相鄰語對,如:
A: ... At first, lets er talk about the two types of work. (2.0) what do you(1.0) >what do you< understand, >how do you< understand (1.0) the two type, er who work to live and those who live to work?
B: * my opinion::, I think: those who work to live:: er::: …
在這一相鄰語對中,A說話人引出主題并提問,B說話人直接針對問題作出相應回答,相鄰對之間相互依存,問題直接引出回答,回答以提問為前提。因此,這是非常明顯的問題——回答相鄰對的正常情況。另外,如果相鄰語對的第二部分沒有出現,可能仍然是相關的,應予以解釋,并稍后出現。或者第二部分的缺省是可以被解釋的。如下例:
B: Uhm:: people become workaholic, uhm:: in in their opinion::, they think that… thats to say, they they will, through work, they will meet more people from all:::((laugh))(行業怎么說來著)
A: ah?
B: (各行各業) from all::
A: works of life=
在此例中,B由于詞匯的缺乏或者記憶的空缺,向A提問“各行各業”的英文表達,A可能由于驚訝等原因未作出直接回答。當B憶起該英文表達的部分內容再次重復的時候,A給出了該問題的回答。因而,第二部分的暫時缺失是可解釋的,并且隨后出現,屬于問題—回答的相鄰語對。
(三)會話修正
在這段18分鐘的錄音材料中,兩者的交流不是非常順暢,會話修正現象頻繁出現,絕大部分為自我修正。如在會話開始階段,A詢問B對于work to live和live to work的看法是說“what do you(1.0) >what do you< understand, >how do you< understand (1.0) the two type, er who work to live and those who live to work?”很明顯,A在此句中反復幾次做了自我修正,說明說話人語言能力不足。相對A而言,B說話人在會話中使用的修正更多。如:
B: * my opinion::, I think: those who work to live:: er::: they they they think that work is er is their goal to achie:ve:: uhm::: >in their life< and this there there no time to:: how er: how an(.) to do anything(1.0) else. Er: that means er there there are too much in thei: wor: >in their work<. And er:::…
B說話人話語中的修正是在沒有任何人參與的情況下自我誘發并完成的,在修正過程中出現了拖音,如um、er等。除此之外,還有語音方面的修正。反映了B說話人較之A說話人詞匯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更加欠缺,語言基礎知識能力有待強化。但兩者都能意識到自己在語言運用上出現的錯誤,基本都能夠及時做出自我修正。
四、結語
本研究對英語專業大一新生英語課堂學習中的生生互動口語會話進行了會話分析。以上分析表明,這兩名學生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有待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不強。在會話中缺乏話輪轉換技巧,使得會話中出現多次長時間停頓和沉默,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互動交談的順利進行。但這兩名學生都具備一定的語言監控能力,發現問題基本能及時進行會話修補。另外,在表達出現障礙的時候,能夠立即向對方詢問,使交談得以延續。通過對這一段語料的詳細分析,有利于教師了解生生互動中口語產出的問題,并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口語會話,幫助學生更正確進行口語輸出,提高生生間的語言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Sacks, H, Schegloff, E A, & Jefferson, G. 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in Conversation [J].Language, 1974(50): 696-735.
[2]Schegloff, E A, Jefferson, G, & Sacks, H. The Preference for Selfcorrect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Repair in Conversation [J]. Language, 1977(53): 361-382.
[3]Seedhouse. Conversation Analysis Methodology [J].Language Learning, Sep 2004 supplement 1:1-54.
[4]王得杏.談話里的協調[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10.
[5]李戰子.從會話分析看英語口語課課堂活動[J].外語界,1996(2).
[6]劉家榮,蔣宇紅.英語口語課堂話語的調查與分析——個案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4).
[7]姚劍鵬.會話修補的認知研究[J].外語教學,2005,26(3).
[8]龐繼賢,潘文紅.PETS-3口試的會話分析[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
[9]于國棟.會話分析[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8:128.
[10]張海芝.英語會話結構分析及應用價值[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本論文為2016年湘南學院科研課題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