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部戰區總醫院婦產科
38歲的張女士多年不孕,在北部戰區總醫院通過輔助生殖技術終于成功懷孕了,在整個孕期中,其家人對張女士倍加呵護,張女士索性辭去工作,居家安心保胎,生怕肚子里的寶寶有半點閃失,好不容易熬到孕足月了,經剖宮產分娩一大胖兒子。但術后第二天,張女士突然發現左小腿腫脹嚴重,伴酸痛,醫生帶著張女士去做了雙下肢靜脈彩超,結果提示:左側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急性期),而且血栓還有可能脫落,隨時有發生肺栓塞、猝死的風險。醫生認為這與張女士年齡大、長期臥床保胎、活動少有關。聽到這里,一家人追悔莫及,好在經醫生積極抗凝治療,張女士沒有出現更嚴重的并發癥。
發生下肢靜脈血栓時,下肢靜脈血管管腔內血液異常凝結,形成血栓而使血管完全或者部分阻塞,引起血液循環障礙,可表現為下肢腫脹、疼痛,最可怕的是附著于下肢靜脈血管壁的血栓栓子隨時會發生脫落。一旦栓子脫落,便會隨血液循環流動,當栓子阻塞肺動脈時,就會發生肺栓塞,導致猝死。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嚴重的妊娠并發癥,妊娠期婦女發生血栓的危險性比同齡女性高5倍,多見于妊娠晚期之后,產褥期2周內發病最多,是造成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孕產婦發生靜脈血栓主要是因為以下的三個方面:①血液高凝狀態(孕期凝血因子增加、抗凝系統活性降低、妊娠劇吐);②血管損傷(分娩過程、妊娠期外科手術);③循環淤滯(增大的子宮壓迫下腔及髂靜脈、運氣活動少、臥床保胎、產后“坐月子”)。
預防具體分為兩個方面,非藥物預防方面需要重視適當運動,不能久躺久坐,多飲水,飲食要清淡、低鹽低脂,可采取按摩下肢、下肢氣壓治療,穿著抗血栓梯度壓力帶、彈力襪,做“踩剎車”運動等物理療法,分娩后盡早下地活動。藥物預防方面,國內外均推薦低分子肝素(LMWH)作為預防產前、產后血栓形成的首選藥物,LMWH安全有效,不會通過胎盤屏障,不影響母乳喂養,可降低肝素誘導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發生風險。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