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振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內科頭痛專科主任醫師)
頭痛也稱緊張性頭痛,是各種壓力或精神緊張等引起的一側或雙側顳部,及后頭頸部肌肉痙攣,后期可引起全頭部疼痛,精神高度緊張、精神刺激、思想壓力過大都可誘發頭痛,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作。
近年來,中醫藥對頭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利用中藥治療頭痛,可以調整神經功能、改善腦部供血供氧、消除精神緊張、緩解頭部肌肉痙攣,對各類型血管神經性頭痛、心慌、焦慮不安、失眠等癥狀有較好的療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多味中藥可以緩解血管痙攣,增加腦血流量,有抗缺血以及鎮痛等作用。如葛根含有黃酮,能增加腦部及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具有解痙作用;全蝎具有抗驚厥、抗癲癇、擴張心腦血管的作用;地龍能降壓、抗血栓、溶栓和改善血液循環,還具有解熱、抗炎、鎮痛、調節免疫、促進創面愈合、抗肝纖維化等藥理作用;蔓荊子具有鎮痛、鎮靜、抗炎的作用,還能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環;白芍具有鎮痛、抗驚厥、抗血栓、抗缺血、抗炎作用,還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血流量;鉤藤具有鎮靜、擴張血管、降壓等作用。這些藥物均可用于治療頭痛。
中醫治療頭痛的另一有效措施是基于經絡理論的灸法。十二經脈皆與頭部有聯系,特別是三陽經脈和督脈更是直接循行于頭部,若功能失調,可導致頭頸部經絡氣血運行不暢,日久則氣血瘀阻,經絡不通,不通則痛。而采用直接灸中的麥粒灸法,可以發揮艾灸及穴位刺激的雙重作用,溫經散寒、疏通經絡,達到清利頭目、養血舒筋之功,且起效快、作用強、無疤痕,鞏固治療后可使患者頭痛強度減輕、頻率減少、持續時間縮短。
按照經絡理論,取穴主要有主穴和配穴之分。主穴包括百會(內含手足三陽經和督脈會穴,可疏調氣血,以養腦髓,提神醒腦)和阿是穴(以痛為腧,重點緩解患者局部血管的缺血痙攣)。配穴分為巔頂(有四神聰、太沖、肝俞、前頂)、側頭部(有風池、膽經率谷、外關、俠溪、陽陵泉)、前額(有上星、陽白、印堂、攢竹、合谷、解溪)、后頭部(有天柱、后溪、昆侖、玉枕、束骨),它從整體出發,按頭痛部位隨證加減,達到治病求根的目標。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頭痛專科經過長期的醫學臨床觀察,并根據患者的頭痛證型特點隨證加減,研發了“頭痛協定方”,運用于臨床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頭痛協定方”中含有葛根、全蝎、地龍、蔓荊子、白芍、鉤藤等藥物。其中葛根為君藥,性涼,味甘且辛,具有解表退熱、生津、透疹、升陽止瀉之效;全蝎性辛、平,歸肝經,具有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效;地龍性咸、寒,歸肝、肺經,具有清熱息風、清肺定喘、利尿通淋、通行經絡之效。全方以搜風通絡、活血化瘀為治療大法,諸藥相合,發揮良效。
患有頑固性頭痛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藥結合針灸的方法止痛,但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