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惠 黃春恩
(南寧兒童康復中心,廣西 南寧,530000)
近年來,隨著“二孩政策”全面開展,醫療技術不斷提升,缺氧、早產存活率顯著上升,但部分缺氧、早產兒受多種因素影響,而引起腦性癱瘓(簡稱腦癱),以姿勢異常與運動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其中膝過伸在兒童腦癱中較為常見,主要表現為膝關節控制不佳、姿勢異常等,對患兒生長發育與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針對腦癱膝過伸患兒,臨床多采取藥物、物理以及康復訓練,其中康復訓練對促進腦癱患兒生存質量提升至關重要,可最大限度地幫助患兒發揮其自身獨立以及健康水平潛力,確保其預后恢復[2]。穩定反轉、節律穩定是康復訓練中兩種較新型的康復治療方式,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其在多種疾病康復訓練中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但目前關于穩定反轉、節律穩定結合康復訓練應用于腦癱膝過伸兒童相關文獻報道較少,故本文就此進行研究,闡述如下。
在本中心選取30 例腦癱膝過伸兒童作為研究對象,30 例腦癱膝過伸兒童中男童18 例,女童12 例,年齡在2~6 歲,均值為(4.25±0.14)歲。癱瘓類型:痙攣型雙癱10 例,痙攣型偏癱8 例,痙攣型四肢癱瘓7 例,不隨意運動型5 例。入組標準:(1)均符合《實用兒科學》[3]中腦癱膝過伸診斷標準;(2)患兒家屬均知情同意;(3)本次研究經本中心倫理委員會批準;(4)患兒年齡、性別等資料齊全。排除標準:(1)與患兒家屬溝通存有障礙;(2)患兒患有肝、腎等其他器官功能障礙。
所有患兒均給予穩定反轉與節律穩定結合康復訓練治療,方式如下:(1)穩定反轉:①在康復訓練過程中通過足夠強的阻力促進患兒靜態收縮情況改變,同時經過手法接觸確保患兒在特定部位穩定性;②在需要進行康復訓練的部位進行抵抗以阻止患兒方向收縮,在此過程中盡量減少運動;③進行手轉換時,可通過靜態口令進行訓練,若患兒募集增加,治療師則換手,同時增加另一方向阻力;④若患兒對新方向阻力產生反應,則再次進行換手,促使患兒對阻力方向改變肌肉產生能力,以及刺激其大腦控制肌肉能力;⑤繼續進行阻力方向改變,直至患兒完成治療。(2)節律穩定:①開始時治療師抵抗患兒等長收縮(伸膝或屈膝肌群),此時膝關節保持原位,不產生運動;治療師逐漸增加阻力時,引導患兒也相應增加力量,當達到患兒所能承受最大阻力時,治療師使用另一只手在患兒同一部位的背面施加阻力,整過過程中主動肌與拮抗肌交替收縮,且不產生膝關節運動,可在膝關節不同角度使用此項技術;②使用靜態口令進行阻力,引導患兒運動方向,以觸發其神經反射能力、語言反射能力,同時增強其視聽訓練;③在訓練過程中需持續改善阻力方向,同時重復此流程訓練。(3)康復訓練:①物理治療:包括物理因子療法和運動療法,運動療法是采用主動和被動運動,通過改善、代償和替代的途徑,促通神經肌肉功能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等,糾正軀體畸形和功能障礙,抑制異常運動模式,促進正常運動模式出現,要點包括頭控訓練、翻身訓練、坐位訓練、爬行訓練、站立和行走訓練、步態改善和實用性訓練等,涵蓋主動運動的隨意運動、抗阻運動、關節松動技術、肌力訓練技術、Bobath 技術等適宜康復訓練技術或內容。②作業治療:有計劃、 有針對性地從患兒日常生活、學習、勞動、認知等活動中,選擇作業,對患兒進行訓練,恢復和學習各種精細協調動作,解決生活、學習、工作及社交中所遇到的困難,取得一定程度的獨立性和適應性。使腦性癱瘓兒童認識自己的障礙和能力所在,學會和養成對自身問題的處理能力。包括姿勢控制、上肢功能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感覺統合訓練、環境改造、輔具的使用等。③語言訓練:針對有言語障礙的腦癱患兒進行針對性的評估和訓練,包括交流能力訓練、進食訓練、構音訓練等。
訓練后隨訪6 個月,使用本中心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患兒家屬滿意度,量表分值在0~100 分,0~60 分:不滿意,61~80分:滿意,81~100 分:非常滿意。使用Peabody 運動發育量表(PDMS-2)[4]評估患兒粗大運動與精細運動相關技能,共249個項目,分值越高其運動功能越佳。分析膝過伸療效,使用Loudon 的膝過伸判斷方法[5]:患兒在站立相負重時,會發生膝關節過度生長,并出現主動屈曲步行,是因身體重心向后移動造成,同時膝過伸使用定義為當膝關節過伸展角度>5°,經干預后膝關節最大過伸展角度<5°則為有效,反之無效。
30 例患兒家屬中非常滿意12 例,滿意16 例,不滿意2 例,滿意度為93.33%。
30 例患兒干預后Loudon 膝過伸有效26 例,無效4 例,Loudon 膝過伸總有效率為86.67%。
干預后患兒PDMS-2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干預前、后患兒PDMS-2 評分對比[±s,分]

表1 干預前、后患兒PDMS-2 評分對比[±s,分]
組別 n PDMS-2干預前 30 68.92±10.38干預后 30 101.25±12.50 χ2 10.899 P <0.05
腦癱是兒童期高發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癥,是患兒致殘的主要因素,其中膝過伸在小兒腦癱中是典型的異常姿勢,若不盡早采取有效、安全的治療措施,可能會產生多種并發癥,嚴重影響患兒生長發育與生活質量[6]。因腦癱患兒病程長、恢復慢,故對腦癱膝過伸患兒加強康復訓練至關重要,其是促進患兒運動、語言等功能恢復的關鍵。
康復訓練是治療腦癱膝過伸的主要方式,其主要通過智力訓練、語言訓練以及運動訓練等促進患兒語言、運動生長發育,但單一進行常規康復訓練效果較差,特別是對股四頭肌、腘胂肌等膝關節肌群刺激效果較差[7]。穩定反轉、節律穩定均是新型康復訓練技術,其主要通過刺激本體感受器,達到增強肌力、調節異常張力以及改善運動模式等作用。本文將穩定反轉與節律穩定進行結合,可最大限度刺激股四頭肌及其拮抗肌群,以此改善膝關節活動范圍以及提升屈膝肌群肌電活動。本文研究顯示,干預后患兒家屬滿意度高達93.33%,分析原因在于穩定反轉、節律穩定結合康復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康復訓練效果,促進患兒恢復,以此提升患兒家屬滿意度。PDMS-2 是兒童運動發育評估量表,可定量與定性分析兒童粗大與精細運動功能。本文研究顯示,干預后患兒PDMS-2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Loudon 膝過伸總有效率高達86.67%,表明穩定反轉與節律穩定結合康復訓練的實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兒膝過伸,促進患兒運動發育,對改善兒童預后恢復至關重要。考慮原因在于,穩定反轉與節律穩定結合在對肌力較強的肌肉進行抗組時,興奮能夠擴散至周圍肌肉,以此促進患兒膝過伸恢復,促進其運動發育功能改善。
綜上所述,對腦癱膝過伸患兒給予穩定反轉與節律穩定結合康復訓練,在患兒膝過伸的改善效果明顯,可有效促進其運動功能改善,以此促進其身心正常發育,提升患兒家屬滿意度,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