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增健
(柳州市中醫醫院,廣西 柳州,545000)
子宮內膜癌出現原因暫未完全確定,主要表現為月經不調、疼痛感、陰道排液量增加、出血和腹部包塊等,發病后可影響到腎、膀胱等重要臟器,引發不孕,甚至導致全身衰竭[1]。伴隨生活水平提升,該病患病人數也在相應增多,尤其是年輕患者越來越多見。當前,臨床治療時多選擇手術,而術后盆腔放療于疾病治療中有著重要促進作用。因盆腔結構具有一定特殊性,于傳統放療時采取處方劑量照射,患者切除子宮后,腸道進入盆腔中,活動受到限制,會對其消化及泌尿系統產生影響,引發嚴重副作用。調強放療當前已被逐漸應用到該疾治療,能達到照射野和靶區形狀相一致,提升腫瘤的照射劑量,并減少危及器官受照面積及劑量[2]。本文就調強放療和傳統放療在子宮內膜癌手術后的應用效果開展對比,現報告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01-2019.12 本院收治的子宮內膜手術后患者共19 例的臨床資料,結合術后放療方式差異劃分成對照組10 例和觀察組9 例,兩組年齡分別為35-79 歲、36-78 歲,均值分別為(50.26±5.48)歲、(50.32±5.35)歲;臨床分期:Ib 期、IIa 期、IIb 期比例分別為3:4:3、3:3:3;病理類型:腺癌、鱗癌比例分別為7:3、6:3;有淋巴結轉移、無淋巴結轉移比例分別為6:4、5:4。兩組各項資料對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有一定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傳統野外照射,具體方法如下:于模擬機輔助下開展定位,上界處于L4-5水平,下界處于閉孔下緣,同時外界處于真盆骨的最寬部位以外1.5-2.0cm。選擇6mv-X 直線加速器,在離表皮的 100cm 位置垂直照射,控制劑量 DT 在1800-2000cGy 范圍內,每日開展1 次放療,每周開展5 次放療,總共25 次,且放療過程中予以同步順鉑化療。觀察組予以調強放療,具體方法如下:首先開展CT 模擬定位和增強掃描,從第3 腰椎的椎體上緣一直掃描到坐骨結節以下5cm,層間距是3mm,結合美國放療腫瘤學協作組推薦開展臨床靶體積區域(涉及盆腔淋巴結、近3cm 陰道與陰道旁組織)勾畫,采取Mosaiq 放射治療計劃系統獲取調強放療計劃,依據95%目標區域采取7 野照射,采用50Gy 處方劑量,每周開展4-5 次放療,總共28 次,且放療過程中予以同步順鉑化療。
(1)副反應:主要包含骨髓抑制、泌尿系統反應以及胃腸道反應等。(2)復發率及死亡率:治療后對兩組開展長達1年隨訪,統計兩組復發、死亡人數占比。(3)生存質量:分別在治療前后采取趙麗娟[3]等研究中的生存質量評分表對兩組開展評分,內容涉及生理狀況、情感狀況、家庭狀況以及功能狀況,各項分數在0-25 分,得分越高,即生存質量越低。
采用SPSS23.0 統計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表示,采取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取t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骨髓抑制、泌尿系統反應以及胃腸道反應等副反應出現比對照組更少(P<0.05),見表1:

表1 組副反應相比結果(%)
經1年隨訪發現,觀察組復發1 例,復發率11.11%(1/9);對照組復發6 例,復發率60.00%(6/10)。觀察組死亡0 例,死亡率0.00%(0/9);對照組死亡5 例,死亡率50.00%(5/10),觀察組的復發率及死亡率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χ2=4.866、6.107,P=0.027、0.013)。
兩組生存質量得分對比,見表2:

表2 兩組生存質量得分對比(分)
子宮內膜癌屬于當前威脅女性健康的第三類常見生殖道腫瘤,患病率不斷升高且呈現年輕化趨勢,已經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治療時通常結合患者有無保留生育能力需求,分階段開展不同治療[4]。治療方法多以手術為主,輔以放療、化療以及內分泌治療等。早期明確診斷后予以手術能獲取良好預后,但部分患者術后會出現一定程度復發及轉移,因此,術后需輔以放療[5]。
調強放療是于三維適形放療前提下發展而成,術前經增強CT 開展掃描明確放射區域,并合理劃分放射區域,后對放射區域中放射劑量開展優化,提升病變區域內放射量,減少附近組織放射量,于提升放療效果同時能減輕不必要的損傷[6]。張振宇等[7]對子宮內膜癌手術后患者共40 例開展研究,一組予以傳統放療設為對照組,一組予以調強放療設為觀察組,最終發現,觀察組的骨髓抑制、泌尿系統反應以及胃腸道反應出現比對照組少,同時死亡率、復發率比對照組低。本次研究發現,觀察組各類副反應出現少于對照組,死亡率、復發率低于對照組,這和張振宇等研究結果一致,同時觀察組放療后的生存質量得分優于對照組,說明調強放療比傳統放療效果更佳,能減少副反應出現,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改善其預后。考慮原因是調強放療經調節眾多輻射場內設定的射線強度分布以獲取高度適形三維劑量分布,不僅能提升靶劑量,還能提升治療增益率,且不增加或者降低正常組織輻射劑量,因此,患者收獲的療效更佳,出現的副作用更少。
綜上所述,子宮內膜癌手術后開展調強放療較傳統放療能減少副反應出現,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降低其復發率和死亡率,值得采用。